问苕南、元真归后,烟波今复谁主。
矮蓬尺半蠡船小,荡得柔漪如絮。乡可住。
有一个渔台,三两垂杨树。悄无人处。
好挂网为帘,卷蓑当枕,梦觉听苹语。
醒还醉,吟到杜陵诗句。飘飘天地何许。
夕阳媚影流春翠,素袂红衣容与。须鉴取。
把水写清吾,云写閒閒汝。水云无数。
趁催柳风期,送桃潮信,溪上共来去。
问苕南、元真归后,烟波今复谁主。
矮蓬尺半蠡船小,荡得柔漪如絮。乡可住。
有一个渔台,三两垂杨树。悄无人处。
好挂网为帘,卷蓑当枕,梦觉听苹语。
醒还醉,吟到杜陵诗句。飘飘天地何许。
夕阳媚影流春翠,素袂红衣容与。须鉴取。
把水写清吾,云写閒閒汝。水云无数。
趁催柳风期,送桃潮信,溪上共来去。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里水边盟鸥的生动画面,充满了自然之美和诗人的情感。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水面上的柔波与细絮般的涟漪,以及岸边垂柳与渔台的静谧景象。通过“挂网为帘,卷蓑当枕”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氛围,而“梦觉听苹语”则进一步渲染了这份宁静中的生机与和谐。
词中“醒还醉,吟到杜陵诗句”,不仅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沉浸与陶醉,也暗含了对古代诗人杜甫作品的敬仰与共鸣。杜甫的诗句在词人心中激起了情感的涟漪,使得他对自然的感悟更加深刻。
“飘飘天地何许”一句,将词人的思绪引向广阔无垠的空间,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心境。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映照出一片春意盎然的翠绿,与“素袂红衣容与”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色彩斑斓,又寓意着人物形象的高洁与淡雅。
最后,“须鉴取。把水写清吾,云写閒閒汝。水云无数。趁催柳风期,送桃潮信,溪上共来去。”这一段表达了词人希望以水和云为镜,反思自我,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同时,也预示着自然界的循环往复,无论是柳风催促还是桃潮传递消息,都在溪流之上共同演绎着生命的节奏。
整首词通过对春水、盟鸥、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展现了清末文人在面对自然时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东阳海水清,水清复见底。
灵源流法泉,斫水刀而痕。
我见顽愚士,灯心拄须弥。
寸樵煮大海,足抹大地石。
蒸沙成饭无,磨砖将为镜。
说食终不饱,直须著力行。
恢恢大丈夫,堂堂六尺土。
枉死埋冢下,可惜孤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