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上襄阳楼,遥望龙山树。
郁茀吐冈岭,微蒙在烟雾。
下车岁已成,饰马闲馀步。
苦霜裛野草,爱日扬江煦。
云对石上塔,风吹松下路。
禅室宴三空,神祠同六趣。
儿童共戏谑,猿鸟相惊顾。
南识桓公台,北望先贤墓。
世上人何在,时闻心不住。
但传无尽灯,可使有情悟。
每上襄阳楼,遥望龙山树。
郁茀吐冈岭,微蒙在烟雾。
下车岁已成,饰马闲馀步。
苦霜裛野草,爱日扬江煦。
云对石上塔,风吹松下路。
禅室宴三空,神祠同六趣。
儿童共戏谑,猿鸟相惊顾。
南识桓公台,北望先贤墓。
世上人何在,时闻心不住。
但传无尽灯,可使有情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说的《游龙山静胜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寄寓于自然之中的高远情怀。
"每上襄阳楼,遥望龙山树。郁茀吐冈岭,微蒙在烟雾。" 开篇即以襄阳城楼为高眺点,将视线引向远方的龙山,龙山之名暗示着神秘与力量,而“郁茀”一词则传递出一种生长茂盛的景象,这里通过对比衬托,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面对壮丽山河时内心的震撼和敬畏。
"下车岁已成,饰马闲馀步。苦霜裛野草,爱日扬江煦。" 这两句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通过诗人下车后对马匹的装饰与闲暇之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中生命力的赞美,并且通过“苦霜”和“爱日”的对比,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迭、生生不息的感悟。
"云对石上塔,风吹松下路。禅室宴三空,神祠同六趣。" 这两句通过描绘静胜寺内外景象,如云雾缭绕的塔影和风拂过松间的小径,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禅室和神祠,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佛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考。
"儿童共戏谑,猿鸟相惊顾。南识桓公台,北望先贤墓。" 诗人观察到孩子们在寺庙中嬉戏,以及猿鸟间的互动,这些生机勃勃的情景与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也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缅怀和敬意。
"世上人何在,时闻心不住。" 这两句则是诗人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于世间纷扰与无常的理解,以及内心世界的不安定。
"但传无尽灯,可使有情悟。" 最后,诗人提到了“无尽灯”,这是佛教中的一个比喻,用来指代智慧和真理的传承,这里的“可使有情悟”则是希望通过这种智慧之光照亮所有有情众生的内心,让他们达到顿悟和解脱。
总体来说,张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龙山静胜寺的自然美景,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主题,是一篇集观察、情感与哲思于一身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