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住畔有方池,片片慈云映碧漪。
长日诵经临水坐,鸟啼花落不曾知。
高僧住畔有方池,片片慈云映碧漪。
长日诵经临水坐,鸟啼花落不曾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方池旁的生活情景,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氛围。诗中以“高僧住畔有方池”开篇,点明了环境的清幽与高僧的居住地,暗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接着,“片片慈云映碧漪”,通过比喻手法,将白云比作慈祥之云,映照在清澈的池水中,营造出一片祥和与纯净的景象。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高僧内心的平和与慈悲。
“长日诵经临水坐”,进一步展示了高僧日常生活的状态——在漫长的白天里,他面对着池水,诵读佛经。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信仰的虔诚,也暗示了他在自然之中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解脱。最后,“鸟啼花落不曾知”,则以鸟鸣与花开的自然现象,反衬出高僧对这些外界变化的无感,强调了他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然,仿佛与世隔绝,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僧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者追求内心平静与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
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
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
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
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
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
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
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
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依旧时垂。
灞岸行人多少,竟折柔枝。
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
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