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冠何碍切云游,鸠眼无端侧目愁。
绣口久知压沈宋,梅羹向后任孙刘。
白荼红蓼今承乏,燕麦龙葵旧有秋。
乞我逍遥名亦辱,桑条裾惹断云羞。
莲冠何碍切云游,鸠眼无端侧目愁。
绣口久知压沈宋,梅羹向后任孙刘。
白荼红蓼今承乏,燕麦龙葵旧有秋。
乞我逍遥名亦辱,桑条裾惹断云羞。
这首诗是王夫之在明末清初所作的《续落花诗三十首》中的第二十九首,以莲冠和鸠眼为象征,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却又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眼光的矛盾心情。首句“莲冠何碍切云游”描绘了诗人身着莲花般的高洁冠冕,似乎可以自由地游历于云端,然而“鸠眼无端侧目愁”一句则暗示了这种超脱并未完全消除世间纷扰,如同鸠鸟般不自觉地流露出忧虑之色。
“绣口久知压沈宋”赞美诗人的文采出众,言辞犀利,甚至能超越唐代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显示出诗人对自己文学造诣的自信。接下来,“梅羹向后任孙刘”暗指自己虽才华横溢,但仍愿意让位于后辈如孙吴刘曹般的英雄人物,表现出谦逊与淡泊。
“白荼红蓼今承乏”借白茶和红蓼这些寻常植物自比,表达在时局动荡中暂且担当重任的无奈,而“燕麦龙葵旧有秋”则寓言过去的时代也有其特色和变迁。最后两句,“乞我逍遥名亦辱,桑条裾惹断云羞”,诗人感叹即使追求逍遥的生活,名声却也受到牵累,连衣襟上的桑条都仿佛因沾染了尘世的羞愧而断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象征和比喻,展现了诗人既想超脱又难以完全脱离现实的复杂心境,以及对个人身份和历史责任的深沉思考。
年年三月里,随处自悠扬。
雨过浑疑尽,风来特地狂。
入花蜂有碍,遮水燕无妨。
苦是添离思,青门道路长。
纯精结奇状,皎皎天一涯。
玉嶂拥清气,莲峰开白花。
半岩晦云雪,高顶澄烟霞。
朝昏对宾馆,隐映如仙家。
夙闻蕴孤尚,终欲穷幽遐。
暂因行役暇,偶得志所嘉。
明时无外户,胜境即中华。
况今舅甥国,谁道隔流沙。
世事终成梦,生涯欲半过。
白云心已矣,沧海意如何。
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春风骑马醉,江月钓鱼歌。
散帙看虫蠹,开门见雀罗。
远山终日在,芳草傍人多。
吏体庄生傲,方言楚俗讹。
屈平君莫吊,肠断洞庭波。
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
亦如彼姝子,生此遐陋村。
至丽物难掩,遽选入君门。
独美众所嫉,终弃出塞垣。
唯此希代色,岂无一顾恩。
事排势须去,不得由至尊。
白黑既可变,丹青何足论。
竟埋代北骨,不返巴东魂。
惨澹晚云水,依稀旧乡园。
妍姿化已久,但有村名存。
村中有遗老,指点为我言。
不敢往者戒,恐贻来者冤。
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