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丛玉知谁种,丛下高人自扫除。
未论击声回顾眄,先欣秀色上眉须。
随宜万偈风宣说,顿现千身月写摹。
就地对谁曾画饼,当年馋水救饥无。
堂前丛玉知谁种,丛下高人自扫除。
未论击声回顾眄,先欣秀色上眉须。
随宜万偈风宣说,顿现千身月写摹。
就地对谁曾画饼,当年馋水救饥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鉴上人的僧侣在香严堂的生活与修行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鉴上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首句“堂前丛玉知谁种”,以“丛玉”象征堂前的植物或装饰,引出对未知种植者的思考,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新的氛围。接着,“丛下高人自扫除”一句,将鉴上人比作一位高洁的隐士,亲自打理周围的环境,体现出他对于生活的细致与热爱。
“未论击声回顾眄,先欣秀色上眉须。”这两句进一步刻画了鉴上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内心的喜悦。即使没有具体的动作,仅是面对秀美之景,他的眉头便已舒展,流露出对美的深深喜爱和内心的平和。
“随宜万偈风宣说,顿现千身月写摹。”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鉴上人在不同的场合下,随心所欲地吟诵经文,如同风中传唱,又如月光下的影子般千变万化。这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佛法修为,也体现了其心灵的自由与宽广。
“就地对谁曾画饼,当年馋水救饥无。”最后两句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鉴上人对待生活琐事的态度。他或许曾在某个时刻,面对困境时以乐观的心态应对,如同在干渴时,用想象中的食物来解渴。这种态度,既是对生活的智慧解读,也是对内心力量的展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鉴上人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赞美与向往。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
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
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
正与刘梦得,醉笑大开口。
适值此诗来,欢喜君知否。
遂令高卷幕,兼遣重添酒。
起望会稽云,东南一回首。
爱君金玉句,举世谁人有。
功用随日新,资材本天授。
吟哦不能散,自午将及酉。
遂留梦得眠,匡床宿东牖。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
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沈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