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何年辟翠微,松门隐映在烟霏。
声摇三峡双钟度,势截千峰一塔飞。
水长鱼花随电出,山寒兔子得霜肥。
鸣鸡夜半催潮上,渔父相将一棹归。
野寺何年辟翠微,松门隐映在烟霏。
声摇三峡双钟度,势截千峰一塔飞。
水长鱼花随电出,山寒兔子得霜肥。
鸣鸡夜半催潮上,渔父相将一棹归。
这首诗描绘了灵山寺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所在山林的幽静与神秘。
首联“野寺何年辟翠微,松门隐映在烟霏”开篇即营造了一种远离尘嚣、隐匿于自然之中的意境。野寺,即偏远的寺庙,辟翠微,指开辟于青翠山林之中,松门隐映在烟霏,则是说松木制成的大门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颔联“声摇三峡双钟度,势截千峰一塔飞”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声摇三峡,形容钟声悠扬,仿佛穿越了三峡的壮阔,双钟度则暗示钟声回荡,余音不绝。势截千峰,一塔飞则是对寺庙高耸入云、塔尖直插云霄的壮观景象的描述,展现出一种雄伟的气势。
颈联“水长鱼花随电出,山寒兔子得霜肥”转而描写水边和山间的生动场景。水长鱼花随电出,描绘了水面上鱼儿跃出水面,仿佛电光一闪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山寒兔子得霜肥,则是通过兔子因寒冷而觅食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山间环境的清冷与丰富。
尾联“鸣鸡夜半催潮上,渔父相将一棹归”收束全诗,以鸡鸣催促潮水上涨,渔父划桨归来的情景,既体现了时间的流转,又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生活画面。鸡鸣催潮,寓意着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渔父归舟,则是人间烟火的温馨写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灵山寺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的壮美与宁静,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与生活气息,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我行未厌山东远,昔游历下今梁宛。
官如鸡肋浪奔驰,政似牛毛常黾勉。
幸公四年持使节,按行千里长相见。
鹰掣秋田伏兔惊,骥驰平野疲牛倦。
似怜多病与时违,未怪两州从事懒。
除书夺去一何速,归袖翩然不容挽。
黄河东注竭昆崙,钜野横流入州县。
民事萧条委浊流,扁舟出入随奔电。
回首应怀微禹忧,归朝且喜宁亲便。
公知齐楚即为鱼,劝筑宣防不宜缓。
欲涉彭蠡湖,南风未相许。
扁舟厌摇荡,古寺慰行旅。
重湖面南轩,惊浪卷前浦。
霏微雪阵散,颠倒玉山舞。
一风辄九日,未悉土囊怒。
百里断行舟,仰看飞鸿度。
故人念征役,一饭语平素。
竹色净飞涛,松声乱秋雨。
我生足忧患,十载不安处。
南北已兼忘,迟速何须数。
久从市井役,百事废不理。
感君读书篇,惜此寒夜晷。
殷勤附灯烛,黾勉就图史。
逡巡揖虞夏,汗漫驰刘李。
斯文家旧物,早岁夙从事。
一从慕膻腥,中弃如敝屣。
今夕亦何夕,忽如旧游至。
终篇再三叹,推枕不成寐。
人生无百年,所欲知有几。
悬知未必得,奔走若趋市。
微言寄翰墨,开卷入心耳。
胡为弃不收,所逐在难觊。
南山莫将归,下访张夫子。
黍稷满秋风,蓬麻翳邻里。
君年三十八,三十有归意。
躬耕奉慈亲,未觉锄耰鄙。
读书北窗竹,酿酒南园水。
松菊半成阴,日有幽居喜。
客来时借问,问子何年起。
新求西溪石,更筑茆堂址。
但令三岁熟,此计行亦遂。
堂成不出门,清名满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