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不见寺,藤阴锁修竹。
忽闻疏钟声,白云满空谷。
老僧汲水归,松露堕衣绿。
钟残寺门掩,山鸟自争宿。
山深不见寺,藤阴锁修竹。
忽闻疏钟声,白云满空谷。
老僧汲水归,松露堕衣绿。
钟残寺门掩,山鸟自争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静谧景象。首句“山深不见寺”,以山之深远衬托出寺庙的隐蔽,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接着,“藤阴锁修竹”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藤蔓缠绕在修长的竹林中,增添了绿色的层次和动态感。
“忽闻疏钟声”是全诗的转折点,悠扬的钟声打破了山间的寂静,使得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流转。诗人通过“白云满空谷”描绘钟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间,与白云相映,更显禅意与超脱。
“老僧汲水归”描绘了僧人的日常生活,一僧人提桶取水,动作虽简单,却透露出山居生活的质朴与和谐。而“松露堕衣绿”则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僧人衣衫上沾染的松露,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自然之美。
最后两句“钟残寺门掩,山鸟自争宿”收束全诗,寺门关闭,钟声渐止,山鸟开始寻找栖息之处,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宁静,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通过描绘山寺、钟声、僧人和自然景色,展现了元代潇湘地区独特的山水风貌,以及隐逸生活的禅意与闲适。
明霞回雨霁秋空。笑难逢。步城东。
直上翠微,客有可人同。
回首向来轻节序,筋力异,心犹在,愧鬓蓬。
悲年冉冉江滚滚。骑台平,蒋陵冷。
天高年晚,山河险,烟雾冥濛。
一幅乌纱,闲著傲西风。
古往今来只如此,便潦倒,渺乾坤,醉眼中。
客眠幽梦永,花气著衣深。
枕借溪中石,云开体上衾。
醒来揩乱眼,风雨涤烦襟。
得句无人解,惟予识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