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莫将归,下访张夫子。
黍稷满秋风,蓬麻翳邻里。
君年三十八,三十有归意。
躬耕奉慈亲,未觉锄耰鄙。
读书北窗竹,酿酒南园水。
松菊半成阴,日有幽居喜。
客来时借问,问子何年起。
新求西溪石,更筑茆堂址。
但令三岁熟,此计行亦遂。
堂成不出门,清名满朝市。
南山莫将归,下访张夫子。
黍稷满秋风,蓬麻翳邻里。
君年三十八,三十有归意。
躬耕奉慈亲,未觉锄耰鄙。
读书北窗竹,酿酒南园水。
松菊半成阴,日有幽居喜。
客来时借问,问子何年起。
新求西溪石,更筑茆堂址。
但令三岁熟,此计行亦遂。
堂成不出门,清名满朝市。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过张天骥山人郊居》。诗人以南山为背景,描绘了张夫子(张天骥)隐居生活的场景。他并未急于回归南山,而是选择下山探访这位山人。秋天的田野上,稻谷和杂粮在秋风中摇曳,邻居也被蓬蒿遮掩,显得宁静而朴素。
张夫子年纪轻轻,却已有归隐之意,他亲自耕田侍奉母亲,不觉得这样的生活低微。他在北窗下读书,用南园的泉水酿酒,松菊环绕的居所日渐葱郁,给他带来了深深的隐居之乐。来访的客人询问他的归隐起始,他透露新近又在西溪寻得佳石,计划扩建茅屋。
张夫子期待着三年后的丰收,认为这个计划一旦实现,他就能安心过上隐居生活。那时,他甚至可能足不出户,然而他的清名却会传遍城乡。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张天骥山人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隐逸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