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以五音言,二雅良褊迫。
变风犹井牧,驱人遂阡陌。
周馀几崩坏,况经甫与白。
崎岖收狂澜,还付滥觞窄。
蒙庄泾渭杂,恐有郭象客。
壁藏待知者,金石闻旧宅。
舜以五音言,二雅良褊迫。
变风犹井牧,驱人遂阡陌。
周馀几崩坏,况经甫与白。
崎岖收狂澜,还付滥觞窄。
蒙庄泾渭杂,恐有郭象客。
壁藏待知者,金石闻旧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他以和陶渊明的风格创作,主题是对古代音乐、诗歌变迁以及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人首先提到舜帝时代的五音之说,暗示早期诗歌的丰富多样,但接着指出《诗经》中的“二雅”虽佳,但也显得有些狭隘。他借“变风”比喻时代变迁,如同从井田制度到田野耕作,人们的生活境遇发生了变化。
诗人进一步指出,自周朝以来,诗文经历了动荡,尤其是杜甫和白居易等大诗人的影响,使得文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元。他强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苏轼(子瞻)等人试图挽救并规范诗歌,就像从狂澜中收束,回归到更为纯粹的艺术表达。
苏辙接着提到庄子的哲学思想,暗示文学如蒙庄寓言般深奥复杂,担心其中可能隐藏着郭象那样的解读争议。最后,他以“壁藏待知者”象征优秀作品等待真正理解的人去发掘,而那些金石般的经典则如同旧宅,仍然散发出历史的气息。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历史的视角,探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以及对经典的理解与评价,体现了苏辙对文学传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驱策自南来,路转充西麓。
东风吹我衣,生意随马足。
腊送柳眼青,春归草心绿。
故人远相迎,延我柏台宿。
高论接泰岱,倾泻慰襟目。
抚字陋浮侈,催科厌烦渎。
借恂应不久,卧恐虚辙毂。
若抚平政碑,桥边重应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