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今古在,伯业已寥寥。
野雾迷花径,秋烟隔市桥。
溪深新涨雨,江浊暗生潮。
自喜兹行好,翩翩远市嚣。
山川今古在,伯业已寥寥。
野雾迷花径,秋烟隔市桥。
溪深新涨雨,江浊暗生潮。
自喜兹行好,翩翩远市嚣。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冕所作的《次韵答樊山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远离尘嚣的心境。
首句“山川今古在”,展现出时间的永恒与山川的稳固不变,暗示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接着,“伯业已寥寥”暗指英雄事业的凋零,流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淡淡哀叹。
“野雾迷花径,秋烟隔市桥”两句,通过写实的景物——弥漫的野雾遮蔽了花径,秋日的炊烟隔断了市桥,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追求。
“溪深新涨雨,江浊暗生潮”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象,雨后溪水上涨,江面因潮汐而浑浊,这些动态画面寓示着生活的动荡与变化,也反映出诗人对平静内心世界的坚守。
最后,“自喜兹行好,翩翩远市嚣”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他为自己能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享受这份宁静而自由的生活感到欣喜。"翩翩"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借景抒怀,体现了王冕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
六月地欲赤,驱车河朔行。
王师备戎狄,游子念功名。
尽识山川险,深穷彼我情。
归来具封奏,直上请长缨。
尘寰渐远渐凄清,似向昆崙采玉英。
此地已知邻华子,几人犹道识方平。
步高那复肌肤重,心逸都疑羽翼生。
苦恨俗缘无了处,归来依旧马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