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亲忠孝岂殊途,甲有方能罪乙无。
座上研研称阮籍,不知联席是公闾。
君亲忠孝岂殊途,甲有方能罪乙无。
座上研研称阮籍,不知联席是公闾。
这首诗名为《咏史(其一)》,作者是宋末元初的陈普。诗中表达了一个观点:对君主和亲人的忠诚以及尽孝道,并非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甲的行为如果符合忠诚的标准,那么即使乙的行为看似有罪,也可以视为在特定情境下的合理反应。诗人以阮籍为例,他在座上饮酒作乐,看似放纵,实则可能是在借以排解内心对现实的忧虑,这种行为在当时可能被视为逃避现实的无奈之举。然而,这样的行为并未被简单地视为不忠,而是反映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和处世哲学。诗人暗示,评判人物不能仅从表面行为判断,还需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环境。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富有深意,体现了陈普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
至性教不及,因心天所资。
礼闻三年丧,尔独终身期。
下由骨肉恩,上报父母慈。
礼闻哭有卒,汝独哀无时。
前有松柏林,荆蓁结朦胧。
墓门白日闭,泣血黄泉中。
草服蔽枯骨,垢容戴飞蓬。
举声哭苍天,万木皆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