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疏枝上发阳和,月冷高台影在波。
留客看花赋诗坐,不须此地有笙歌。
疏疏枝上发阳和,月冷高台影在波。
留客看花赋诗坐,不须此地有笙歌。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月夜下梅花绽放的静谧美景。诗人以“疏疏枝上发阳和”开篇,巧妙地将梅花的开放与温暖的春意联系起来,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梅花也能带来生机与希望。接着,“月冷高台影在波”一句,通过冷月与水波中的梅花倒影,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留客看花赋诗坐”,诗人邀请客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梅花,并即兴赋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友情的珍视。最后一句“不须此地有笙歌”,则强调了这种美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装饰或喧闹,纯粹的自然之美本身就足以令人陶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崇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敏感观察和独特审美,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愉悦的生活态度。
老匠铁手风运斤,一挟刃入千山髡。
明堂有在不见用,此为失地犹济人。
西潴巨泽江海通,狞风撼地波撑空。
当道独能支地险,更东安得与天穷。
莫比垂天绅,莫比跨地带。
渴龙枯死乾无鳞,绝海失舟踏鲸背。
秦帝东游逐仙迹,累重肉多飞未得。
三洲水隔不到山,借得紫虹千万尺。
平时尘土埋英雄,吾亦弃剑来游东。
欲观水尽朝宗海,安得身乘破浪风。
为约他年可归处,频倚栏干不思去。
季鹰范蠡不足奇,待我为名千古归。
十五以前月,清光逐夜生。
自朔以至望,浸长而浸盈。
十五以后月,明减而生魄。
自望以至晦,浸微而浸阙。
嗟彼天上月,有圆阙阴晴。
惟有心月月,天者常清明。
持此以鉴人,妍媸奚所遁。
此月不在天,月在尔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