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并琴床渐欲高,摩挲髻子爱蒲桃。
花篮香满鲜龙眼,绣袄寒生小凤毛。
大帻只须逢帝子,多金何必与儿曹。
葩经上口关雎熟,客至凭渠劝浊醪。
身并琴床渐欲高,摩挲髻子爱蒲桃。
花篮香满鲜龙眼,绣袄寒生小凤毛。
大帻只须逢帝子,多金何必与儿曹。
葩经上口关雎熟,客至凭渠劝浊醪。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孩童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天真烂漫的个性和生活场景。首句“身并琴床渐欲高”,以孩童与琴床相依为伴,形象地表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探索与好奇,同时也暗示了音乐对其成长的影响。接着,“摩挲髻子爱蒲桃”一句,通过孩童抚摸自己发髻,喜爱葡萄的动作,生动地刻画出孩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花篮香满鲜龙眼,绣袄寒生小凤毛”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孩童生活的日常细节,花篮中盛放着新鲜的龙眼,香气四溢,绣制的衣裳上点缀着小巧的凤毛,既体现了孩童生活的富足与精致,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大帻只须逢帝子,多金何必与儿曹”两句,通过孩童对帝王之子的期待与对金钱的淡然态度,展现了其纯真无邪的世界观,以及对真正价值的深刻理解——友谊与亲情远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
最后,“葩经上口关雎熟,客至凭渠劝浊醪”两句,以孩童学习《诗经》中的《关雎》篇,以及待客时的淳朴热情,展现了其文化素养与待人接物的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家庭或社会对孩童教育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孩童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孩童的纯真与可爱,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郎潜不复坦衿期,留得清名举世知。
老矣空还新虎节,归来只是旧鸿禧。
危言宁免班行忌,已死犹闻海内推。
病里仅能成大厦,当时燕雀不胜悲。
满拟田庐乐莫年,谁知凫舄遽飞仙。
鹗书连走文场捷,麟趾多推正脉贤。
晚锡蓝衫更鹖弁,径分蒲璧镇龙泉。
春风满县开桃李,回首松楸锁翠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