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不贵多言,小知非大受。
力久有天得,海涵而地负。
少年今白发,谁与鞭其后。
诗来读百过,君真吾畏友。
教不贵多言,小知非大受。
力久有天得,海涵而地负。
少年今白发,谁与鞭其后。
诗来读百过,君真吾畏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应时的作品,名为《子宝东归以嘤其鸣矣求友声为韵作古诗七章宽予旅怀次其韵(其七)》。诗中蕴含深邃的哲理和对朋友情谊的珍视。
首句“教不贵多言”表达了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或智慧并不在于空泛的语言,而是要精简而富有内涵。这与孔子“君子喻于大者,不詹其細”的思想相呼应,强调的是对重要事项的理解和把握。
接着,“小知非大受”则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于知识和智慧的看法。这里的小知指的是浅薄的认识,大受则是深刻的领悟。作者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份能触及本质的大识,而不是表面的、小我的了解。
“力久有天得,海涵而地负”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自然界的壮观景象,同时也隐喻了人生与宇宙的关系。天给予力量,海洋包容万物,地球承载重量。这既是对自然力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和宇宙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
“少年今白发,谁与鞭其后”表达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这里的少年指的是年轻时代,而白发则是老年的象征。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时间无情和生命的有限,引起读者对于人生短暂和珍惜时光的思考。
“诗来读百过,君真吾畏友”这两句诗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朋友间交流诗词的深厚情感。通过反复阅读朋友所赠诗篇,诗人体会到了朋友的情谊与支持,并以此为荣。这里的“畏友”不仅是对朋友才华的敬佩,更是对其品格和情谊的尊重。
整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勾勒出了一种超越物质、触及人性本质的情感与哲思。它不仅展示了作者个人的情怀,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知识、自然、生命和友谊的思考。
承颜看彩服,不觉别丹墀。
味道能忘病,过庭更学诗。
缭垣多画戟,远岫入书帷。
竹静携琴处,林香让果时。
声同叨眷早,交澹在年衰。
更枉兼金赠,难为继组词。
守贵常思俭,平津此意深。
能卑丞相宅,何谢故人心。
种蕙初抽带,移篁不改阴。
院梅朝助鼎,池凤夕归林。
觉路经中得,沧州梦里寻。
道高仍济代,恩重岂投簪。
报国谁知己,推贤共作霖。
兴来文雅振,清韵掷双金。
云间陆生美且奇,银章朱绶映金羁。
自料抱材将致远,宁嗟趋府暂牵卑。
东城社日催巢燕,上苑秋声散御梨。
朝夕诏书还柏署,行看飞隼集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