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斲坤形霮四溟,丹书犹认寿宫名。
纷纷落墨腾蛟雾,淅淅秋风拉瑟声。
神物不知昆火烈,碧丝今对玉堂卿。
眼中多少兴亡事,白发孤臣最怆情。
玉斲坤形霮四溟,丹书犹认寿宫名。
纷纷落墨腾蛟雾,淅淅秋风拉瑟声。
神物不知昆火烈,碧丝今对玉堂卿。
眼中多少兴亡事,白发孤臣最怆情。
这首诗描绘了德寿殿玉方池砚的精美与历史的沧桑感。首句“玉斲坤形霮四溟”以“玉斲”开篇,形象地描述了砚台由玉石雕琢而成,其形状如同大地,四面延伸至无垠之处,展现出砚台的宏大与自然之美。“丹书犹认寿宫名”,则点明了砚台上的文字,虽历经岁月,但仍能辨识出寿宫之名,暗含着对古老文化的尊重与怀念。
接下来,“纷纷落墨腾蛟雾,淅淅秋风拉瑟声”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落墨比作腾起的蛟雾,秋风比作拉瑟之声,既描绘了书写时的氛围,也暗示了文人墨客在砚台前挥毫泼墨的情景,充满了诗意与雅趣。
“神物不知昆火烈,碧丝今对玉堂卿”则转而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这里将砚台视为“神物”,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却无法感知其中的烈火与动荡。如今,它静静地对坐于玉堂(古代官署名),面对着新的时代,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引人深思。
最后,“眼中多少兴亡事,白发孤臣最怆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作为孤独臣子的深深悲凉。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也触及了更广泛的历史主题,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器物的尊崇、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乞假依山宅,蹉跎属岁周。
弱荑轻采拾,钝质称归休。
潘岳衰将至,刘桢病未瘳。
步迟乘羽客,起晏滞书邮。
幸以编方验,终贻骨肉忧。
灼龟炉气冷,曝药树阴稠。
语命心堪醉,伤离梦亦愁。
荤膻居已绝,鸾鹤见无由。
世累如尘积,年光剧水流。
蹑云知有路,济海岂无舟。
倚玉翻成难,投砖敢望詶。
卑栖君就禄,羸惫我逢秋。
腐叶填荒辙,阴萤出古沟。
依然在遐想,愿子励风猷。
含情脱佩刀,持以佐贤豪。
是月霜霰下,伊人行役劳。
事将名共易,文与行空高。
去矣奉戎律,悲君为我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