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当时若徵起,未必得身还。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当时若徵起,未必得身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名为《经九华费徵君墓》。诗中表达了对故人的哀悼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这两句通过设问形式,表明每当去吊唁先贤之墓时,都会被途中的荆棘所伤,这里的“荆棘”象征着人世的艰辛与困难,也暗示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珍惜。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这句话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即便是短小的人生也能留下不朽的事迹,如同九华山般高大。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逝者贡献的认可,也展示了他对逝者不朽精神的崇敬。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这两句则是表达一种宿命论和悲观的人生态度,认为世事如同天地一般广大而深远,而后代子孙又岂能脱离世间的纷争与忙碌?这里诗人通过这种哲学思考来强调生命的短暂和人的渺小。
"当时若徵起,未必得身还。" 最后的两句则是告诫后人,要珍惜现在,因为一旦离开,就很难再回来。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活着的人的警示。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故人墓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哀思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感慨,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对后世的哲学思考。
国家养士二百年,不独文武风云相后先。
亦有贤才委山泽,亦有挟术游幽燕。
如君自是山泽贤,远谈世务高谈天。
或时握手称太素,或时抵掌称韬钤。
修干广颡垂虬髯,岂不宜食肉乘锦鞯,奈何折节公卿前。
方今才智皆骈肩,虽欲奋袂无夤缘。
丈夫自食既有策,但得俯仰无迍邅。
病夫拥塞数十日,喜君造我常流连。
君术但言隔月与隔年,岂知吾道在目前。
吾知吾道在目前,不厌君言隔月与隔年。
与君谈罢与君笑,君欲何之便出门,我独有愿叩苍天。
愿将此身为甫田,尽给天下贤士无寒烟。
鸡鸣巷陌间,狗吠墟里侧。
刑章戢乱民,里巷方安席。
天下当太平,往事空沾臆。
谁家轻薄儿,昔居豪盛时。
咤叱风云变,意气山岳移。
宝剑千金装,鞍马光陆离。
五侯同盼睐,七贵或低眉。
驱骋洛阳道,调笑酒家胡。
出入常千骑,观者塞道隅。
入门张华灯,琼浆白玉壶。
小姝工赵瑟,大姝美秦竽。
捧觞各上寿,愿保千金躯。
欢乐犹未已,回飙一夕起。
枯蓬离本根,零落从兹始。
枝叶曾蔽亏,各逐东流水。
何况四海人,兄弟能复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