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越声情,都不觉、风销雨歇。
瞻遗像、清高顾视,文谟武烈。
直指雕戈初出日,明光铁甲中宵月。
只黄龙、未饮玉先沈,昆吾切。身可洒,边荒雪。
心上事,匈奴灭。问中朝忆否,金瓯完缺。
北寺来欤一块肉,东窗碧了三年血。
叹古来、志士几成功,多闻阙。
激越声情,都不觉、风销雨歇。
瞻遗像、清高顾视,文谟武烈。
直指雕戈初出日,明光铁甲中宵月。
只黄龙、未饮玉先沈,昆吾切。身可洒,边荒雪。
心上事,匈奴灭。问中朝忆否,金瓯完缺。
北寺来欤一块肉,东窗碧了三年血。
叹古来、志士几成功,多闻阙。
这首《满江红·奉题岳忠武王画象》是清朝末年至近代初年的奭良所作,他以岳飞的画像为灵感,采用满江红词牌,表达了对岳飞英勇抗敌精神的敬仰和对国家边疆安危的关切。词中的“激越声情,都不觉、风销雨歇”描绘了岳飞形象的生动与气势,仿佛他的豪情仍在风雨中回荡。接着,“瞻遗像、清高顾视,文谟武烈”赞美了岳飞的高尚品格和卓越功绩。
“直指雕戈初出日,明光铁甲中宵月”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展现了岳飞在战场上的英勇与决心。“只黄龙、未饮玉先沈,昆吾切”暗指岳飞未能完成收复失地的壮志,表达了惋惜之情。
词的后半部分,“身可洒,边荒雪”象征岳飞的牺牲精神,而“心上事,匈奴灭”则表达了岳飞一心为国,渴望消灭敌人的坚定信念。“问中朝忆否,金瓯完缺”质问朝廷是否还记得岳飞的忠诚,暗示国家的边防仍有隐患。“北寺来欤一块肉,东窗碧了三年血”借典故表达岳飞冤死的悲愤,以及对朝政腐败的不满。
最后,“叹古来、志士几成功,多闻阙”感慨自古以来有多少志士未能实现抱负,岳飞的事迹尤为令人扼腕。整首词情感深沉,对岳飞的崇敬与对时局的忧虑交织,体现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