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有布衣,抱膝本无欲。
亦惟宁淡胸,久筹当世局。
三顾入其心,三分为鼎足。
古人成一事,良繇心所触。
吁嗟炎鼎微,岂非隆中辱。
煌煌帝室英,苦向耕庐告。
感激遂驱驰,此躬安可赎。
当时梁父吟,已作众思录。
南阳有布衣,抱膝本无欲。
亦惟宁淡胸,久筹当世局。
三顾入其心,三分为鼎足。
古人成一事,良繇心所触。
吁嗟炎鼎微,岂非隆中辱。
煌煌帝室英,苦向耕庐告。
感激遂驱驰,此躬安可赎。
当时梁父吟,已作众思录。
这首诗以诸葛亮为主题,通过描述其内心世界和历史功绩,展现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与忠诚。诗中提到诸葛亮在南阳时的宁静生活,以及他对于天下大势的深刻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被提及,象征着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与诚意,也反映了诸葛亮最终决定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的决心。
诗中还提到诸葛亮的智慧与策略,以及他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推动历史进程。"煌煌帝室英"一句赞美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尽管他出身平民,却能成为帝王之师。"感激遂驱驰"表达了诸葛亮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毅然决然,以及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一切的决心。
最后,“当时梁父吟,已作众思录”这句话引用了诸葛亮在隐居时吟唱《梁父吟》的故事,暗示诸葛亮虽身处民间,但心中已有治理天下的宏图大略,他的思想和智慧影响深远,成为了后人思考和借鉴的对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描绘,不仅赞扬了他的个人品质和历史贡献,也体现了诗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九日相携积翠中,胜游兼有道林同。
枯颅一任君披拂,寄语龙山落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