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太甜非正味,醴泉虽洁不芳馨。
杯中此物何人别,柔旨之中有典刑。
甘露太甜非正味,醴泉虽洁不芳馨。
杯中此物何人别,柔旨之中有典刑。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对比甘露和醴泉的不同特性,探讨了饮食与生活上的适度原则。开篇“甘露太甜非正味”,即指过于甘美之物并不代表最高境界,反而可能令人生厌。而“醴泉虽洁不芳馨”则表达了即使是清纯的泉水,如果缺乏芬芳,也就失去了其本有的魅力。
接着,“杯中此物何人别”,诗人提问在酒杯中的酒精,到底谁能真正分辨出它的独特之处。这不仅是在探讨饮酒的艺术,更是在询问生活中如何去品味那些表面上看似普通,但实则蕴含深意的事物。
最后,“柔旨之中有典刑”一句,则揭示了即便是柔和美好的东西,若是不加以节制,也可能带来严厉的后果。这既可以理解为饮酒需适量,也可以引申为人生处世,凡事须有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味道的深刻领悟,传递了平衡与适度的生活哲学。白居易以其特有的细腻笔触和独到的见解,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品味与自制之间微妙关系的思想盛宴。
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台上菩提树。
怪来烟雨落晴天,元是海风吹瀑布。
伏枕君寂寂,折腰我营营。
所嗟经时别,相去一宿程。
携手昨何时,昆明春水平。
离郡来几日,太白夏云生。
之子未得意,贫病客帝城。
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
隐几自恬澹,闭门无送迎。
龙卧心有待,鹤瘦貌弥清。
清机发为文,投我如振琼。
何以慰饥渴,捧之吟一声。
尘土长路晚,风烟废宫秋。
相逢立马语,尽日此桥头。
知君不得意,郁郁来西游。
惆怅新丰店,何人识马周。
我与二三子,策名在京师。
官小无职事,闲于为客时。
沈沈道观中,心赏期在兹。
到门车马回,入院巾杖随。
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
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
向夕天又晴,东南馀霞披。
置酒西廊下,待月杯行迟。
须臾金魄生,若与吾徒期。
光华一照耀,殿角相参差。
终夜清景前,笑歌不知疲。
长安名利地,此兴几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