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二三子,策名在京师。
官小无职事,闲于为客时。
沈沈道观中,心赏期在兹。
到门车马回,入院巾杖随。
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
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
向夕天又晴,东南馀霞披。
置酒西廊下,待月杯行迟。
须臾金魄生,若与吾徒期。
光华一照耀,殿角相参差。
终夜清景前,笑歌不知疲。
长安名利地,此兴几人知。
我与二三子,策名在京师。
官小无职事,闲于为客时。
沈沈道观中,心赏期在兹。
到门车马回,入院巾杖随。
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
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
向夕天又晴,东南馀霞披。
置酒西廊下,待月杯行迟。
须臾金魄生,若与吾徒期。
光华一照耀,殿角相参差。
终夜清景前,笑歌不知疲。
长安名利地,此兴几人知。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游赏之乐的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首夏时节与友人同游开元观、宿玩月下的一段愉悦时光。
首句“我与二三子,策名在京师”表明诗人与几位朋友在长安城中策马行走,虽身为官员但职责不重,闲暇之余如客般游历。接下来的“沈沈道观中,心赏期在兹”则描绘了他们沉浸于道观内的宁静氛围,享受着这份美好时光。
诗中的自然景物也极为生动,如“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细致地描绘了春日的温暖与鲜活,以及新叶初生、花开未尽的情景。
“向夕天又晴,东南馀霞披。置酒西廊下,待月杯行迟”则是诗人在傍晚时分,天气转晴,观赏着东南方飘渺的云霞,准备好酒席在西厢等待夜幕降临和明月高挂。
最后,“须臾金魄生,若与吾徒期。光华一照耀,殿角相参差”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期待,与朋友们约定共赏之美;“终夜清景前,笑歌不知疲。长安名利地, 此兴几人知”则是全夜享受着清澈的夜色和友情,不感到疲倦,反而感到欢愉,并感叹在这座著名而繁华的都市中,有多少人能理解并分享这样的喜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与人间之乐的双重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当下的精神态度。
秋声无深浅,深浅在一心。
秋听无远近,远近同一音。
月落树影合,磔磔惊栖禽。
长宵畏短梦,醒坐还披襟。
时过意自悔,迹往情弥深。
焉知来日事,追念不及今。
寸肠积万感,并入秋风吟。
秋风亦何为,空使年鬓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