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声苦,叫得春如客。
相思美人天外,十日鱼书歇。
险说渔阳揭鼓,踢到鹦洲色。六朝六夕。
千花百草,一片腥风万燐碧。
故人天幸无恙,个个城西北。
秪恨血染髑髅,不向崔家掷。
大渡河边一哭,世比唐年黑。秧歌满陌。
一肩行李,请踏青阳旧封国。
杜鹃声苦,叫得春如客。
相思美人天外,十日鱼书歇。
险说渔阳揭鼓,踢到鹦洲色。六朝六夕。
千花百草,一片腥风万燐碧。
故人天幸无恙,个个城西北。
秪恨血染髑髅,不向崔家掷。
大渡河边一哭,世比唐年黑。秧歌满陌。
一肩行李,请踏青阳旧封国。
这首诗以杜鹃啼声开篇,描绘了春天被唤作客人的凄凉景象,寓言了诗人内心的离愁与思念。接着,诗人将相思之情寄托于天外的美人,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和音讯断绝的忧虑。他担忧战事激烈,甚至想象到了渔阳战鼓的惊动和鹦洲的战乱色彩,暗示了时局动荡不安。
“六朝六夕”四字,时间跨度长,寓意战乱的持久,花草被腥风血雨所摧残,画面悲壮。诗人庆幸故人平安,但又痛心于战争的残酷,不愿再见到类似崔家的悲剧。在大渡河畔的哀哭,反映出诗人对社会黑暗的深深忧虑,认为其黑暗程度甚至超过唐朝。
最后,诗人提及秧歌舞在乡间巷陌中回荡,自己却只能轻装出行,前往荣州,希望能重拾往昔的宁静,游览那曾经的青阳之地。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亲人的思念,又有对乱世的哀叹,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