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读书地,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馀韵,绝学何能忘。
昔人读书地,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馀韵,绝学何能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人读书、追求学问的场景,通过昔日与今朝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思考。"昔人读书地"一句直接指出了白鹿洞书院是古人研读经典的地方,而"町疃白鹿场"则描绘出一个宁静致远的学术氛围。接着,诗人通过"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两句,暗示了社会和学术的发展是有起伏的,需要不断地有新的贡献。
在"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中,诗人提到当前是一个国家复兴、学术繁荣的时代,"弦歌独不嗣"则表现了对于音乐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继承之不足。"山水无辉光"更是对自然美景与精神世界的空寂感慨。
接下来的"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两句,表达了对于过去智慧和学问积累的清理与发扬之愿。"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则是对官方或权威机构支持学术事业的期待。
最后,诗人通过"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表达了对于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关切,以及对贤才的怀念。"雅歌有馀韵,绝学何能忘"则是对美好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精髓不能忘怀的坚持。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学问传承的重视,也反映出他对于国家复兴、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诗穷不但两鬓霜,白发缘愁千丈长。
一年强半走道路,归来又见橘柚黄。
不如南邻更此里,醉折梅花照溪水。
扶藜时蹑大阮踪,觅句深参少陵髓。
昨游过眼不可留,今朝欲再亦何由。
新诗已落万人口,不应更著锦囊收。
东风试暖却成寒,春恰平分又欲残。
淡著烟云轻著雨,近遮草树远遮山。
人行柳色花光里,天接江西岭北间。
管领社公须竹叶,在家在外匹如闲。
今宵合过山阳驿,泊船问来是洪泽。
都梁到此只一程,却费一宵兼两日。
政缘夜来到渎头,打头风起浪不休。
舟人相贺已入港,不怕淮河更风浪。
老夫摇手且低声,惊心犹恐淮神听。
急呼津吏催开闸,津吏叉手不敢答。
早潮已落水入淮,晚潮未来闸不开。
细问晚潮何时来,更待玉虫缀金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