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超然万象融,托身须在最高峰。
挂书牛角家风在,若长田间气便庸。
耳目超然万象融,托身须在最高峰。
挂书牛角家风在,若长田间气便庸。
这首诗《论文(其十二)》由清代诗人黄人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学术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
首句“耳目超然万象融”,描绘了一种超越世俗、融合万物的高远视野。诗人似乎在强调,要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必须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超然的态度,能够将世间万象融会贯通,不受琐碎事物的束缚。
次句“托身须在最高峰”,进一步阐述了立足点的重要性。在这里,“最高峰”象征着高度、卓越和理想化的追求。诗人认为,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才能更好地审视世界,把握真理,实现个人价值。
接下来的“挂书牛角家风在”,运用了典故,意指读书人以书为伴,即使身处偏远之地,也能保持良好的学风和修养。这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肯定,也暗含了对知识传承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最后一句“若长田间气便庸”,则从反面强调了环境和态度对人的影响。这里的“长田间气”比喻长期处于平庸、平凡的环境中,容易使人变得平庸无奇。诗人以此警示,环境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心态和追求,只有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避免沦为平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耳目、境界、读书与环境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成长、学术追求以及生活态度的独特见解,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玉缕青葳蕤,结为芳树姿。
忽惊明月钩,钩出珊瑚枝。
灼灼不死花,蒙蒙长生丝。
饮柏泛仙味,咏兰拟古词。
霜风清飕飕,与君长相思。
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
满堂惨不乐,响下清虚里。
江城带素月,况乃清夜起。
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
玉杯久寂寞,金管迷宫徵。
勿云听者疲,愚智心尽死。
古来杰出士,岂待一知己。
吾闻昔秦青,倾侧天下耳。
漳滨与蒿里,逝水竟同年。
欲挂留徐剑,犹回忆戴船。
相知成白首,此别间黄泉。
风雨嗟何及,江湖涕泫然。
修文将管辂,奉使失张骞。
史阁行人在,诗家秀句传。
客亭鞍马绝,旅榇网虫悬。
复魄昭丘远,归魂素浐偏。
樵苏封葬地,喉舌罢朝天。
秋色凋春草,王孙若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