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华阳洞里仙,朝回剑履御阶前。
丹砂出鼎无馀火,白发看经有太玄。
三月云江春似海,九重金阙日如年。
归来依旧茅山月,道德明言说五千。
八十华阳洞里仙,朝回剑履御阶前。
丹砂出鼎无馀火,白发看经有太玄。
三月云江春似海,九重金阙日如年。
归来依旧茅山月,道德明言说五千。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的《次韵送人还茅山》,以送别友人归隐茅山为背景,展现了对仙道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深厚。首句“八十华阳洞里仙”描绘了友人年纪虽大却依然保持着仙风道骨的形象,暗示其在道教修行中的高龄成就。次句“朝回剑履御阶前”则通过想象友人曾有朝见天子的荣耀,与上句形成对比,凸显出归隐的抉择。
“丹砂出鼎无馀火,白发看经有太玄”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友人在茅山修炼的生活,丹砂炼制已成大道,白发皓首仍研读深奥的经典,体现了对道家智慧的追求和执着。
“三月云江春似海,九重金阙日如年”运用比喻,形容春天的茅山江水浩渺如海,而京城的时光漫长如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离尘世喧嚣的羡慕和对京城生活的感慨。
最后,“归来依旧茅山月,道德明言说五千”以月夜茅山和《道德经》五千言作结,既是对友人归隐生活的祝福,也是对道家思想的赞美,寄寓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理想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茅山仙境的描绘和对友人归隐生活的赞美,展现了元代文人对道家文化的崇尚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路入桑乾塞雁飞,枣郎年少有光辉。
春风走马三千里,不废看花君绣衣。
吾家此弟有何知,多愧君开道业基。
不觉裹头成大汉,昨来竹马作童儿。
还缘世遇兵戈闹,祗恐身修礼乐迟。
及见和诗诗自好,砣公不到更何时。
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
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
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
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
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
昨枉霞上作,盛论岩中趣。
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
扪萝涩先登,陟巘眩反顾。
要求阳冈暖,苦陟阴岭冱。
惆怅老大藤,沈吟屈蟠树。
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
层巅馀落日,早蔓已多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