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亭不减北邙高,美景因公见一朝。
已看溪山如在画,更传风雅似闻韶。
栽桃定有仙家住,种竹宁无隐者招。
秀气当为多士福,未应都放与渔樵。
南亭不减北邙高,美景因公见一朝。
已看溪山如在画,更传风雅似闻韶。
栽桃定有仙家住,种竹宁无隐者招。
秀气当为多士福,未应都放与渔樵。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风光旖丽的自然景观,通过对比南亭与北邙的地势高低,开篇便显现了诗人对于美好景致的赞赏。"美景因公见一朝"表明这番美景是因为某位尊贵之人的到来而得以一睹芳容。这不仅是一种对主人的敬仰,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常有的附庸风雅的情怀。
接着,诗人将眼前的溪山比作画中之景,不仅形象生动,而且通过"更传风雅似闻韶"一句,表达了对美好音乐的联想,使得景致与艺术在这里交融,增添了一层精神文化的意境。
下片则转向仙家隐逸的意象,"栽桃定有仙家住,种竹宁无隐者招"寓意深长,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中可能隐藏着的神仙生活的幻想,也体现出文人对于超脱尘世、隐居山林的向往。
最后两句"秀气当为多士福,未应都放与渔樵"则是将这种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归结为对广大士人乃至普通百姓的一种福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福祉不应该只限于特权阶层,而应当惠及所有人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艺术之韵以及社会理想的高度追求。
萧然林下人,病骨霜松槁。
若为诗家流,力压古人倒。
琢句如琢玉,得之若得宝。
有时到极挚,直可补元造。
平生乐此乐,白头不知老。
数年吴楚游,咏遍泉石好。
却怀钟山隐,乡思满春草。
橐中何以归,篇篇有留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