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欲逃禅机不逢,葛藤满地竟谁从。
未知临济因何棒,那用罗㬋第二钟。
溪上草深逢雨霁,岩头花落报春慵。
暂来忽去频年事,舌在休疑学老龙。
久欲逃禅机不逢,葛藤满地竟谁从。
未知临济因何棒,那用罗㬋第二钟。
溪上草深逢雨霁,岩头花落报春慵。
暂来忽去频年事,舌在休疑学老龙。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禅悟的追求与理解。首联“久欲逃禅机不逢,葛藤满地竟谁从”表达了诗人长久以来渴望摆脱尘世束缚,寻求心灵解脱的愿望,但又感叹于现实中的种种羁绊,难以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颔联“未知临济因何棒,那用罗㬋第二钟”借用禅宗公案,以临济棒喝和罗㬋第二声钟的典故,暗示了在禅悟过程中,外在形式与内在体验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直接体悟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于外在仪式或教条。
颈联“溪上草深逢雨霁,岩头花落报春慵”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生动画面,雨后的溪边草木葱郁,春花飘落,既是对季节更替的自然描绘,也是对生命短暂与流转的隐喻。这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也引发了对人生短暂与禅悟时机的思考。
尾联“暂来忽去频年事,舌在休疑学老龙”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它表达了诗人对于禅悟过程中的短暂与永恒、行动与静观的思考。在频繁的来去之间,时间仿佛变得模糊,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与洞察。最后以“舌在休疑学老龙”收尾,意在提醒读者,真正的智慧与领悟,不应停留在言语表面,而应深入内心,如同老龙般深邃而内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禅宗哲理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自我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追求精神自由与解脱过程中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