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归去。苦竹丛中啼著曙。瞿塘倒流,激以淫滪。
脩蛇若陵,古帝安处。巢于谷,家于树。
黄牛白马,朝朝暮暮。春山如此不归去。
不如归去。苦竹丛中啼著曙。瞿塘倒流,激以淫滪。
脩蛇若陵,古帝安处。巢于谷,家于树。
黄牛白马,朝朝暮暮。春山如此不归去。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彭孙贻所作的《禽言十首》中的第五首。诗中以鸟的口吻,表达了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环境变化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不如归去。苦竹丛中啼著曙”,以鸟的视角,感叹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变得不再适宜栖息,只能在苦竹丛中啼鸣迎接黎明的到来。这里的“苦竹”象征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啼著曙”则暗示了鸟儿在黎明时分的哀鸣,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情感。
接下来的“瞿塘倒流,激以淫滪。脩蛇若陵,古帝安处”,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改变,瞿塘峡水倒流,巨大的礁石(淫滪)激起波涛,蜿蜒的山脉(脩蛇)仿佛成为了新的地表特征,古老的帝王(古帝)似乎也找不到安身之处。这里不仅反映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也暗含了对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破坏的批评。
后两句“巢于谷,家于树。黄牛白马,朝朝暮暮。春山如此不归去”,进一步描述了鸟儿在自然环境改变后的生存状态。它们在山谷中筑巢,在树木间安家,每天与黄牛、白马相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却依然选择不离开。这既是对鸟儿坚韧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自然环境虽遭破坏但仍能顽强生存的肯定,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类应该保护自然、和谐共存的呼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鸟的视角,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结合,表达了对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类应承担起保护自然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