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重题·其三》
《重题·其三》全文
唐 / 白居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

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

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

(0)
注释
日高:太阳升高,指早晨时间已晚。
慵起:懒得起身,形容困倦不愿起床。
小阁:小型的阁楼,此处指诗人居住的地方。
重衾:多层被子,表示温暖。
遗爱寺:唐代的寺庙,此处代指宁静的环境。
欹枕:斜倚着枕头,形容闲适的状态。
香炉峰:庐山的一座山峰,以云雾缭绕著名。
拨帘:掀起窗帘,动作中带有欣赏的意味。
匡庐:即庐山,古代文人常以此地为隐居之所。
逃名地:逃避世俗名利的地方。
司马:古代官职名,此处指白居易自己。
送老官:养老的官职,暗示诗人年事已高。
心泰身宁:心境平和,身体安宁。
何独:为什么只能。
长安:唐朝首都,此处借指朝廷或权力中心。
翻译
太阳高照,睡足了还不愿起床,小小的阁楼里多层被子也不怕寒冷。
悠闲地倚着枕头倾听遗爱寺的钟声,掀开窗帘欣赏香炉峰的雪景。
匡庐山本就是避世隐居之地,而我仍担任司马官职,算是度过晚年的地方。
心境平和身体安宁就是归宿,何必故乡只在长安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开篇“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对物欲淡泊,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享受清贫自在的生活,不为寒冷所扰。

接下来的“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诗人倾听着远处寺庙的钟声,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即使是在严寒的季节,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美好。

“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漠,他选择了一个偏远的地方来逃避世俗的纷扰,而司马则依然在执行他的职责,为的是送他走到生命的终点。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最后,“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身体的舒适,是他精神上的归宿。故乡不仅仅是指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在这里,即使身在远方,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和平静的生活态度。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
朝代:唐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生辰:772年-846年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猜你喜欢

王昭君

画工虽巧岂堪凭,妍丑何如一见真。

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

(0)

马成

保塞平淮亦效勤,当时佐命几元臣。

不知谁紊云台次,却作中兴第二人。

(0)

士死惟留姓与名。

(0)

续湖阴曲

巴滇之马如游龙,宝鞭袅袅回如风。

将军梦断忽心战,五骑飞出寻无踪。

道旁客姥头欲白,惊见归鞯如电击。

当时天子重丁宁,典午安危争一刻。

大宁王气方中天,南阳青兖森戈鋋。

金函诏下传羽檄,狂奴喑死如寒蝉。

老骥志欲千里伸,晋天不覆鬼蜮臣。

草间怅望可人土,老却江潭种柳人。

(0)

竹间纳凉

拙哉百事不如人,天畀清闲适我真。

好是山深林密处,且还康济比天民。

(0)

妙相寺清节轩

此君高节抗浮云,环寺幽亭分外清。

凌厉雪霜真有守,招邀日月自多情。

更无一点红尘到,但觉中襟爽气生。

争似南墙相对处,萧萧流水绕除鸣。

(0)
诗词分类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诗人
贯休 倪谦 陈与义 王守仁 黄淳耀 解缙 王梵志 樊增祥 汪元量 孟郊 周密 曾巩 刘弇 岑参 秦观 吴潜 许浑 毛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