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不溪上山,映我杯中绿。
我醉狂欲歌,潜蛟睡方熟。
馀不溪上山,映我杯中绿。
我醉狂欲歌,潜蛟睡方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龟溪旁的山间饮酒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馀不溪上山,映我杯中绿。” 开篇以“馀不溪”点明地点,溪水映照着山色,将山的翠绿倒映在酒杯之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我醉狂欲歌,潜蛟睡方熟。”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在醉意中想要放声歌唱的心境。这里的“潜蛟”可能象征着内心的某种力量或欲望,在诗人醉酒的状态下暂时沉睡,而诗人的歌声则似乎能够唤醒这股潜在的力量。整句话通过对比,既表现了诗人的豪情与自由,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自我情感的深刻体验,体现了宋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我见苏州昆山佛殿中,金城柱上有二龙。
老僧相传道是僧繇手,寻常入海共龙斗。
又闻蜀国玉局观有孙遇迹,蟠屈身长八十尺。
游人争看不敢近,头觑寒泉万丈碧。
茫茫凶荒,迥如天设。驻马四顾,气候迂结。
秋空峥嵘,黄日将没。多少行人,白日见物。
莫道路高低,尽是战骨。莫见地赤碧,尽是征血。
昔人既能忠尽于力,身糜戈戟。脂其风,膏其域。
今人何不绳其塍?植其食。
而使空旷年年,常贮愁烟。使我至此,不能无言。
轩窗领岚翠,师得世情忘。
惟爱谈诸祖,曾经宿大荒。
泉声淹卧榻,云片犯炉香。
寄语题门者,看经在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