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爱国主义者文天祥所作,名为《端午即事》。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故人的怀念。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开篇即点明了时间和场景,是在端午节当天,朋友送来一枝艾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艾草有辟邪避瘴的意义,端午节挂艾、吃粽子等习俗至今仍然延续。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这两句表达了对远方旧友的思念和对新朋友渺茫距离的感慨。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与老朋友的情谊深厚,即便是相隔万里也难以忘怀。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丹心”指的是忠诚赤胆的心志,“照夙昔”则是在说这种忠诚之心自古至今始终如一。后面“鬓发日已改”则是形容时光易逝,连鬓角的头发都已变白,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无奈和感慨。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最后两句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他想要追随古代忠臣屈原的精神,但三湘(即湘江)的阻隔使得他与理想中的境界相隔甚远。这里的“三湘”指的是位于湖南的湘江及其支流,通常象征着遥远和阻隔。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的描述,以及赠送艾草这一特定情境,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人的深切怀念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坚守忠诚和正义,即便是在艰难时世也不愿放弃的高尚品格。
四时一何速,春到物华更。
占岁书晨候,登台望汉京。
地平江树合,风起午潮生。
四海干戈戢,中天日月明。
三阳初启泰,百卉渐敷荣。
极浦归帆远,重檐过鸟轻。
高风师洛社,胜日聚耆英。
倚槛千山小,驱云万里晴。
悬壶思吸海,作赋拟登瀛。
共切忧时念,宁忘恋阙情。
故园长自好,北雁为谁鸣。
世路如蓬转,黄河几度清。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垂摄受,證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见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知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