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依然僧已亡,竹间疏磬隔残阳。
智灯已灭馀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
山色依然僧已亡,竹间疏磬隔残阳。
智灯已灭馀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远的山色与孤独的僧人消逝后的景象。"山色依然僧已亡",表达了自然界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山川如故,而曾在此处修行的僧人却已经不复存在,这种对比突显出时间流转和生命易逝的主题。
"竹间疏磬隔残阳"一句,通过竹林中稀疏的磬石和余晖相互交织,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伤的情境。磬石在这里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象征着僧人修行时的刻苦与坚持,而现在它只剩下隔绝了最后的阳光。
"智灯已灭馀空烬",则用智慧之灯的熄灭来比喻僧人的智慧和精神遗产。"馀空烬"暗示着即便是智慧的残余,也只剩下微弱的痕迹。
然而,就在这样的寂静与凋零中,诗人却写道"犹自光明照十方",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不灭的精神力量。尽管肉身消亡,智慧和精神仍旧发出了光芒,照亮了四面八方。这也许是对僧人精神遗产的一种颂扬,也可能是在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更深层次。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消逝的生命之间的对比和共鸣,表达了对永恒与短暂、物质与精神主题的独特感悟。
津亭折柳,正秋光如画。绕路黄花拥朝马。
叹市槐景淡,池藻波寒,分明是、三载春风难舍。
军峰天际碧,云隔空同,无奈相思月明夜。
薇药早催人,应占先春,休如我、醉卧水边林下。
待来岁、今时庆除书,绣锦映宫花,玉京随驾。
潭溪散人方是閒,真山不爱爱假山。
呼童积叠石磊磈,远近便拥峰与峦。
晴岚滴翠明窗前,清影挂壁方池边。
色侵书帙日华薄,丘壑坐上生云烟。
云烟收霏苔藓绿,山石傍头更栽竹。
三竿两竿韵不俗,摇荡清风凉意足。
方是閒人当此时,以假像真人谓奇。
或来静对酌美酒,或来宴坐哦新诗。
吟诗搜索萦心脾,酒醉落魄精神痴。
吟诗饮酒且不可,况复局上争枯棋。
不如对山抚鸣琴,琴心三叠舞胎禽。
高山流水存至音,古趣澹泊悦我心。
老泉三峰烂木材,百年沉埋安在哉。
东坡仇池九华石,只有佳篇传入集。
此山亦犹今视昔,与我同生亦同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