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余作探使以缭绫手帛子寄贺因而有诗》
《余作探使以缭绫手帛子寄贺因而有诗》全文
唐 / 韩偓   形式: 七言律诗

解寄缭绫小字封,探花筵上映春丛。

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

缏处直应心共紧,砑时兼恐汗先融。

帝台春尽还东去,却系裙腰伴雪胸。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zuòtàn使shǐliáolíngshǒuyīnéryǒushī
táng / hán

jiěliáolíngxiǎofēngtànhuāyánshàngyìngchūncóng
dàiméiyìnzàiwēiwēi绿

tánkǒuxiāoláibáobáohóng
biànchùzhíyìngxīngòngjǐnshíjiānkǒnghànxiānróng

táichūnjìnháidōngquèqúnyāobànxuěxiōng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体现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婉约情感和精巧的意象。开篇“解寄缭绫小字封,探花筵上映春丛”两句,以细腻的手法描绘出女性在春天里轻拆花间小径的情景,展现了她们对美好时光的享受和留恋。其中,“解寄缭绫”暗示了一种情感的传递,而“探花筵上映春丛”则是对这种情感的一种具体化身。

接下来的“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两句,则通过对美丽容颜的描绘,揭示了诗人对于女性外貌和内心世界的赞赏。这里,“黛眉”与“檀口”都是古代形容女性美貌的常用词汇,而“微微绿”和“薄薄红”则增加了一种淡雅与温柔的情调。

中间的“缏处直应心共紧,砑时兼恐汗先融”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诗人通过对缭绫(一种丝织品)的描写,传递出内心的牵挂和紧张,这种感觉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融。

最后,“帝台春尽还东去,却系裙腰伴雪胸”两句则表现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以及诗人对于那份美好的留恋。这里的“帝台春尽”暗示了一种权力与自然界的衰败,而“系裙腰伴雪胸”的动作,则在视觉上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现了对逝去之美的珍惜。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巧的意象构建,展现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留恋,以及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

作者介绍
韩偓

韩偓
朝代:唐   字:致光   号:致尧   籍贯:晚年又号玉山樵   生辰:公元842年~公元923年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晚唐五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
猜你喜欢

君用致红梅云不开数年矣

山家已作枯槎看,带雪移来却自春。

一夜揣摩花意思,宁将醉面向村人。

(0)

即事十首·其三

畦丁亸懒欲谁欺,趁我山行始一犁。

只有山花山鸟笑,主人元自不曾知。

(0)

观梅·其二

卧疴半月不曾来,等得来时渐次开。

世外交情无久近,岁寒然后始知梅。

(0)

次韵宋尚书山居.日涉园

老石山苔手自治,爱閒诗最与山宜。

园官莫惜频来往,破费春风又几时。

(0)

山居十六咏·其七小山

拳石以为山,勺水以为池。

我观于世间,何者非儿嬉。

(0)

又和晦翁棹歌·其六

竹绕寒栖藓径深,茎茎手种玉成林。

翠屏向晚无人对,犹识先生一寸心。

(0)
诗词分类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诗人
马怀素 刘三吾 李天馥 杨云翼 乔吉 萧观音 伍乔 窦光鼐 桓温 薛莹 虞羲 雍裕之 冯班 綦毋潜 周亮工 易祓 李贤 李文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