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榻勤初设,诗筒辱屡传。
一嗟云雾隔,坐阅岁时迁。
埋玉俄成恨,乘风想已仙。
终当挽行绋,长恸穗帷前。
宾榻勤初设,诗筒辱屡传。
一嗟云雾隔,坐阅岁时迁。
埋玉俄成恨,乘风想已仙。
终当挽行绋,长恸穗帷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子翚的作品,名为《李丞相挽诗三首(其三)》。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挽歌,即用于悼念逝者的诗歌。在古代文化中,挽歌不仅表达了对逝者深切的哀思,也体现了生者对逝者精神遗产或理想追求的缅怀和传承。
诗中的“宾榻勤初设,诗筒辱屡传”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于逝者的怀念之情。这里的“宾榻”指的是用于安放灵柩的床,“勤初设”说明这是一种刚开始进行的仪式。而“诗筒辱屡传”则表明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多次向他人展示这些挽诗。
接下来的“一嗟云雾隔,坐阅岁时迁”两句,描绘了时间流逝和空间的隔阂。诗人发出叹息,感慨于时间的流逝和现实中的种种阻隔,使得与逝者之间的距离变得遥不可及。
“埋玉俄成恨,乘风想已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逝者的崇高评价。这里的“埋玉”比喻将珍贵之物深藏,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不舍。而“乘风想已仙”则是说诗人在心中已经将逝者神化,认为他如同乘风而去,达到了超脱尘世的境界。
最后,“终当挽行绋,长恸穗帷前”两句表明诗人坚定的决心,即使时间流逝,也要继续传承逝者的精神遗产。在古代,家门前的“穗帷”是用于表示门第的尊贵,这里则是对逝者尊位的一种象征。诗人在这里宣告,即便是在逝者的门前,他也将永远怀念和颂扬逝者的精神。
总体而言,刘子翚通过这首挽歌,以深沉的哀思和崇高的情感,表达了对逝者李丞相的缅怀之情以及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与尊重。
三山远在虚无间,还有胜境居人寰。
琼楼贝阙知何许,统领分治皆仙官。
名称等级已素定,载在玉书垂不刊。
能兼洞天与福地,唯有玉笥馀难攀。
忆昔扁舟中夜过,白月满空星斗寒。
起登船背聊一望,搀天但见青孱颜。
重岩众壑眇难辨,福庭想像依层峦。
那知虚堂宅幽邃,萧爽不容尘滓干。
超然物外亦不恶,要当心境俱清闲。
真机还向静中起,不碍默朝窥九关。
我生本来世味薄,欲养铅汞成金丹。
也知上界足官府,人间游览堪盘桓。
如闻方平持玉节,似欲历按诸名山。
相逢不问蓬莱事,试与乘风去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