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乃有此丛林,下板何妨著寂音。
永与世遗他日志,尚嫌山浅暮年心。
冻云未放僧窗晓,折竹方知夜雪深。
琢句自应清似玉,更宜坡字硬黄临。
故乡乃有此丛林,下板何妨著寂音。
永与世遗他日志,尚嫌山浅暮年心。
冻云未放僧窗晓,折竹方知夜雪深。
琢句自应清似玉,更宜坡字硬黄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石台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故乡乃有此丛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仿佛在说故乡竟有如此令人陶醉的森林。接着,“下板何妨著寂音”一句,暗示了诗人希望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永与世遗他日志”可能意味着诗人希望将这份宁静与世隔绝的美好记忆留待将来,成为心灵的永恒寄托。“尚嫌山浅暮年心”,则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即使是在山中,也难以摆脱岁月的痕迹。
“冻云未放僧窗晓,折竹方知夜雪深”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夜晚的深刻体验。最后,“琢句自应清似玉,更宜坡字硬黄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期许,希望自己的文字如玉石般纯净,同时又借鉴苏轼(坡字)的风格,追求书法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停云思何长,伐木梦苦短。
飘摇乘风来,倏霍抟沙散。
匪今我独黯,自昔客屡叹。
之子曷云戾,微阳逼候炭。
囚山对线景,汲井共清盥。
玉露泚金茎,水泉流藻翰。
方竹桂芳袭,未觉枳栖远。
仰天镜其团,一弛弓向半。
书堂渴吾伊,伫立了瑟僩。
子如飞鸿渐,我如禁门键。
天寒柳无枝,指直不得挽。
归来玩题墨,寂寂眯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