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五岳早寻师,兀兀行藏祇自知。
眼底何曾见山水,腰包那得有閒时。
当年五岳早寻师,兀兀行藏祇自知。
眼底何曾见山水,腰包那得有閒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成鹫在明末时期的生活与心境。通过“当年五岳早寻师”,我们可以感受到成鹫年轻时对佛法的追求和对高深境界的向往,他遍访名山大川,寻找智慧的导师。然而,“兀兀行藏祇自知”则揭示了修行之路的孤独与自我探索,强调了内心的觉醒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眼底何曾见山水”,这句话既是对自然景观的忽视,也是对内心世界的重视。在成鹫看来,真正的风景不在于外界的山水,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清明。这反映了禅宗思想中“心外无物”的哲学观点,即真正的智慧和体验只能在心灵深处找到。
“腰包那得有閒时”,则表达了修行者生活的简朴与忙碌。在追求精神境界的过程中,物质的富足与闲暇往往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精神修炼的执着和对时间的珍惜。这句话体现了成鹫对修行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物质欲望的淡泊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成鹫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佛教修行者对于内心世界、自然与物质关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坚定信念。
曝暄理新翳,迎春射鸣雉。
原田遥一色,皋陆旷千里。
遥闻咿喔声,时见双飞起。
幂䍥疏蒿下,毰毸深丛里。
顾敌已忘生,争雄方决死。
仁心贵勇义,岂能复伤此。
超遥下故墟,迢递回高畤。
大夫昔何苦,取笑欢妻子。
卜筑青岩里,云萝四垂阴。
虚室若无人,乔木自成林。
时有清风至,侧闻樵采音。
凤皇鸣南冈,望望隔层岑。
既言山路远,复道溪流深。
偓佺空中游,虬龙水间吟。
何当见轻翼,为我达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