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苔纹绣绿痕,水清沙白鸟声浑。
云封石洞僧归舍,月落柴门犬吠村。
两鬓风霜惊白发,一襟愁绪怯黄昏。
香销烛尽方成寐,又恐家山役梦魂。
雨过苔纹绣绿痕,水清沙白鸟声浑。
云封石洞僧归舍,月落柴门犬吠村。
两鬓风霜惊白发,一襟愁绪怯黄昏。
香销烛尽方成寐,又恐家山役梦魂。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宿于宣风馆时所见之景及内心感受,充满了宁静与深沉的意境。
首联“雨过苔纹绣绿痕,水清沙白鸟声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苔藓生长的景象,绿痕如绣,清新自然;接着写到清澈的水面与洁白的沙滩,鸟鸣声混杂其中,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颔联“云封石洞僧归舍,月落柴门犬吠村”,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氛围。云雾缭绕的石洞中,僧人归家的场景仿佛在眼前展开;月光逐渐隐去,柴门紧闭,村中传来犬吠之声,增添了几分乡村的淳朴与宁静。
颈联“两鬓风霜惊白发,一襟愁绪怯黄昏”,诗人通过自我的形象,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内心的忧愁。两鬓斑白,是岁月无情的见证;面对即将到来的黄昏,内心充满忧虑与不安。
尾联“香销烛尽方成寐,又恐家山役梦魂”,描述了诗人夜深人静之时,香燃尽,烛光熄灭,终于入眠,但又担心梦境会被远方的家乡牵绊,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明末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具有浓郁的个人情感色彩和时代特色。
儿时吾亦寄君州,细细听君说旧游。
处处绿波通酒巷,女郎多在采菱舟。
敦复想为诗,目见无全牛。
天工忌其才,小邑使拘囚。
漫涂以尘埃,讼讯群啾啾。
尚于纷纭中,逸兴时奔流。
不知谁使之,瞥尔为南游。
骅骝解其絷,鹰隼脱于鞲。
山川困搜罗,风月遭嘲咻。
举手聊探之,纵横烂琳璆。
不有同行人,更歌而迭酬。
天应悯子劳,久苦暂使休。
奈何少纵之,一放不可收。
归来见我喜,逸气凌高秋。
我窃不自量,妄将挟其辀。
心知不可追,子幸为我留。
君方严旗幢,我亦戒戈矛。
将图诘朝见,百败非予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