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怜洁白本天姿,纵在泥尘性不卑。
况是稻粱厌足日,好寻烟月却归时。
迹参诗雅何年尽,名系仙经四海知。
应到昆丘指来历,曾陪鸳鹭浴华池。
共怜洁白本天姿,纵在泥尘性不卑。
况是稻粱厌足日,好寻烟月却归时。
迹参诗雅何年尽,名系仙经四海知。
应到昆丘指来历,曾陪鸳鹭浴华池。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物外、不为世俗所动的高洁精神状态。开篇"共怜洁白本天姿,纵在泥尘性不卑"表明了诗人对纯净本性的赞美和自我坚守,即使置身于污浊之中,也不失其高贵品格。
接着"况是稻粱厌足日,好寻烟月却归时"则写出了诗人对于平淡生活的满足,以及对远离尘世、追求心灵寄托的向往。这里的"稻粱厌足"暗示了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而"好寻烟月却归时"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
下两句"迹参诗雅何年尽,名系仙经四海知"中,"迹参诗雅"可能指的是诗人的作品或行踪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与古代诗人相媲美,而"名系仙经四海知"则表明了诗人的名字和事迹已被世人广泛传颂,成为一种超脱凡尘的存在。
最后两句"应到昆丘指来历,曾陪鸳鹭浴华池"中,"应到昆丘指来历"可能是在暗示诗人将要前往某个仙境或理想之地,而"曾陪鸳鹭浴华池"则是对一段超凡脱俗经历的回忆,或许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写照,表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一种精神自由的生活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平淡生活的满足,以及对超然物外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