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莺啼序·金陵》由清代诗人周祖同所作,描绘了对南京这座古城的深深感慨与历史的沉思。
开篇以“王家谢家燕子”起笔,借燕子的穿梭与话闲愁,引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接着,“白下雄城,蒋山依旧终古”,点明金陵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地位,蒋山(即紫金山)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依旧屹立不倒。
“听云外、东流滚滚,分明诉出伤心语”,诗人通过自然界的流水声,寄托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秦淮河的春波依旧,却不见当年的繁华与喧嚣,只有“绝无残树”作为历史的见证。
“太息神州”一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望里浩渺,认西边幕府”,诗人遥望远处,幕府山在眼中,却也映射出对国家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想当日流涕新亭,过江名士何处?”诗人回忆历史上的新亭之会,那些过江投奔的名士如今何在?这句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也是对当下时局的反思。
“叹繁华、从来似梦,金粉坠、销沉歌舞”,诗人感叹,往日的繁华如同梦境,转瞬即逝,昔日的歌舞升平已成过往。
“翠华空、凭吊兴亡,故宫禾黍”,翠华,帝王出行的仪仗,这里象征着皇权的消逝。故宫中长满了禾黍,象征着繁华不再,一片荒凉。
“东南半壁,慷慨悲歌,又十年战鼓”,诗人描述了东南地区在战争中的苦难与抗争,十年的战鼓声声,充满了悲壮与无奈。
“有列阵大旗飘出,画角呜咽,骨化青磷,血飞红缕”,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场的残酷与血腥,大旗飘扬,画角哀鸣,骨肉化为青磷,鲜血如缕。
“金戈铁马,长江天堑”,金戈铁马代表战争的激烈,长江天堑则强调了地理的险要,两者结合,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艰难。
“垂虹惨惨无颜色,莽烽烟、遍起秋陵路”,垂虹,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景象或情感,此处形容景象的凄惨。莽烽烟,遍起秋陵路,则是战争的蔓延与破坏。
“铙歌唱罢,横吹四野腥风,午余鬼啸阴雨”,铙歌,古代军乐,此处形容战争的结束,但随之而来的是腥风、鬼啸和阴雨,暗示了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还有死亡与哀伤。
“孤篷倦旅,对此茫茫,说艳游顿阻”,诗人身处旅途,面对眼前的景象,不禁感叹往日的欢乐已成过去,旅行变得疲惫而无趣。
“黯剩迹、鸦啼壕断,凤去台空,一炬华林,乱芜桃渡”,鸦啼壕断,凤去台空,华林被焚烧,桃渡乱草丛生,这些景象都是历史变迁的痕迹,充满了衰败与荒凉。
“凄凉欲问,人间何世,萧萧芦荻寒故垒”,诗人面对如此景象,心中充满疑惑与悲伤,人间究竟处于何种状态?
“尽挑灯、重续兰成赋”,诗人借古人之赋,表达自己的感慨与思考,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答案。
“筝船纵拍红牙,怨曲难终,暮潮更苦”,筝船,泛指船只,红牙,可能是筝的代称,这里描绘了夜晚的场景,怨曲难终,暗示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而暮潮更苦,则是时间流逝的悲哀。
整首词通过对金陵的描绘,展现了对历史的深思与对现实的忧虑,既有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战争残酷的反思。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