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城列两仪,其中位太极。
不悟名象生,焉知画前易。
伏羲古已亡,图书久晦蚀。
寄语山中人,妙契在端默。
天城列两仪,其中位太极。
不悟名象生,焉知画前易。
伏羲古已亡,图书久晦蚀。
寄语山中人,妙契在端默。
这首诗描绘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观和道家思想。"天城列两仪,其中位太极"象征天地对立统一的理念,"不悟名象生,焉知画前易"暗示了世间万物皆源于无形的"易",而伏羲作为古代智慧的象征,其创制的八卦图已经难以窥见其原始的智慧。"图书久晦蚀"表达了对古老知识的追寻与失落的感慨。最后,诗人劝告山中隐士,真正的领悟在于内心的静默与洞察,即"妙契在端默"。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陈献章在明代理学背景下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青葱江上树,杳蔼宫前道。
道侧有新园,园中无恶草。
松陇方在望,茅屋闻已考。
朝廷正急才,何得言归老。
周当战国时,何为守静正。
干戈既日寻,仁义固不竞。
天下皆蹠徒,宁知圣为圣。
是将万物齐,不顾千金聘。
所以忘形骸,所以保性命。
安能小仲尼,岂不识世病。
我从魏公来,访古停乌榜。
聊识贤者心,吁嗟一长咏。
文鳐游西海,夕飞向吴洲。
朱鳖生明月,渊潜未可求。
由来有变化,何能计沉浮。
君子蹈出处,谁能等隅陬。
临水赋二者,相送无离忧。
去年茶熟君得补,今来茶熟君已去。
心曾不计茶有无,隼在高风自腾翥。
昨日我送吴侯归,未忍重临离别处。
不若群公怜祢衡,相逐纵横唯柳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