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当战国时,何为守静正。
干戈既日寻,仁义固不竞。
天下皆蹠徒,宁知圣为圣。
是将万物齐,不顾千金聘。
所以忘形骸,所以保性命。
安能小仲尼,岂不识世病。
我从魏公来,访古停乌榜。
聊识贤者心,吁嗟一长咏。
周当战国时,何为守静正。
干戈既日寻,仁义固不竞。
天下皆蹠徒,宁知圣为圣。
是将万物齐,不顾千金聘。
所以忘形骸,所以保性命。
安能小仲尼,岂不识世病。
我从魏公来,访古停乌榜。
聊识贤者心,吁嗟一长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陪淮南转运魏兵部游濠上庄生台》,通过对战国时期动荡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坚守仁义、超脱世俗的高尚品格的赞赏。诗中提到的"周当战国时,何为守静正",反映出对乱世中保持道德原则的不易,而"干戈既日寻,仁义固不竞"则揭示了战争频繁与道德理想的冲突。
诗人进一步指出,尽管世人都忙于争斗,却不知真正的圣人如庄生般超然物外,"是将万物齐,不顾千金聘",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生命的真谛。这种忘我境界使得他们得以保全生命,超越世俗的名利。
"安能小仲尼,岂不识世病",诗人以孔子为例,暗示即使是像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感叹世事之病态。最后,诗人通过"我从魏公来,访古停乌榜",表达自己追随贤者足迹,来到庄生台,寻求智慧和启示的心情,"聊识贤者心,吁嗟一长咏",表达了对贤者精神的深深敬仰和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借历史背景和庄生台的典故,赞扬了坚守道德、超脱世俗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青巾西来食人肉,逃难西来采黄独。
上书不伏光范门,忍饥宁负将军腹。
玉山燕客客满堂,香柑新带永嘉霜。
分金四座照人眼,漱玉三咽清诗肠。
山中椰瓢大如斗,吴姬擘来荐春酒。
酒酣遥指洞庭山,为问木奴曾贡否。
频年两浙阻兵戈,黄柑绿橘不相过。
此时共享此佳果,胡不取醉花前歌。
汉庭传柑还赐宴,应念江南久征战。
圣恩有语复蠲租,可奈数州人已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