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坏影亦灭,有神竟何依。
漠漠空木中,岂知经四时。
以此为长年,谁人不同归。
儿孙汝勿泣,朋旧汝勿悲。
岁月易经过,冥默终相期。
形坏影亦灭,有神竟何依。
漠漠空木中,岂知经四时。
以此为长年,谁人不同归。
儿孙汝勿泣,朋旧汝勿悲。
岁月易经过,冥默终相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郭祥正所作的《拟挽歌五首》中的第二首,以哀悼之辞表达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死亡的接纳。诗中描绘了生命消逝后,形体与影子一同消失,只剩下无形的灵魂无所依附。在空旷的树林中,时间悄然流逝,四季更迭,却不知晓。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认为无论寿命长短,最终都将走向相同的归宿。
“形坏影亦灭,有神竟何依。”这两句描绘了生命结束后的景象,形体与影子一同消失,灵魂似乎也无处安放,引人深思生命的意义与归宿。
“漠漠空木中,岂知经四时。”在空旷的树林中,时间仿佛失去了踪迹,四季更替,生命在这里静静地流淌,却无人知晓。
“以此为长年,谁人不同归。”诗人以这短暂的一生作为生命的长度,指出无论是谁,最终都将走向相同的归宿,表达了对生命平等性的思考。
“儿孙汝勿泣,朋旧汝勿悲。”面对亲人的离世,诗人劝慰后人不要哭泣,不要悲伤,体现了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岁月易经过,冥默终相期。”时光匆匆,终将相遇于冥界,表达了对生命循环与死后世界的想象。
整首诗通过哀悼的语调,探讨了生命、时间、死亡等哲学命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无常的接受态度。
花蒙一顾重长安,从此时人洗眼看。
留艳徘徊供燕席,飞香迤逦上貂冠。
露苞含晓宜三嗅,风朵摇春似七盘。
便好移归东阁种,免教来岁隔栏干。
苍鬓萧疏并曲台,北门笑口屡同开。
仲升投笔燕南去,王粲从军陕右来。
月冷戍楼悲短笛,天寒戎幕赖深杯。
更为后会知何地,终日思君首懒回。
杨子门无载酒宾,菊开谁共醉天真。
檐前寂寞逢吟客,霜后蹉跎伴主人。
钿带缀花疑细剪,金钱绕屋岂全贫。
东家早秀誇桃李,今日空枝不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