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无尘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扬。
窗间但见蝇钻纸,门外惟闻佛放光。
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
却须重说圆通偈,千眼熏笼是法王。
居士无尘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扬。
窗间但见蝇钻纸,门外惟闻佛放光。
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
却须重说圆通偈,千眼熏笼是法王。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戏赠虔州慈云寺鉴老》。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教修行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给予了深刻的描绘。
"居士无尘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扬。"
开篇两句描写的是居士(在家修行之人)洁净无染,可以清洗尘埃,而道人则是通过诗句来传播佛法。这两句既对比了二者的生活状态,也隐含了作者对他们精神追求的赞美。
"窗间但见蝇钻纸,门外惟闻佛放光。"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寺院景象:窗内只见到蚊虫在纸上穿行,门外则只有佛光照耀,这不仅是对环境的刻画,也反映了僧人的心境,他们的心灵世界远离尘嚣,只有佛法的光芒引导。
"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
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佛家修行之深邃与超脱世俗的赞赏,意思是说在广阔的世界中,真正的心灵难以隐藏,它们如同轻薄的纱布,不为世间所羁绊。
"却须重说圆通偈,千眼熏笼是法王。"
最后两句,作者提到需要再次讲述《圆通偈》(一部佛教经典),强调了这部经典的重要性,并以“千眼熏笼”形象来比喻佛陀的智慧和力量,如同法王一般。
整首诗通过对寺院生活、僧人修行与佛法传播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于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崇之情。
丽日舒长,正葱葱瑞气,遍满神京。
九重天上,五云开处,丹楼碧阁峥嵘。
盛宴初开,锦帐绣幕交横。
应上元佳节,君臣际会,共乐升平。广庭。罗绮纷盈。
动一部、笙歌尽新声。蓬莱宫殿神仙景。
浩荡春光,逦迤王城。烟收雨歇,天色夜更澄清。
又千寻火树,灯山参差,带月鲜明。
来复迈七日,亨泰兆三阳。
恰逢临吉中应,浸长三阳刚。
天地凝成正气,岳渎钟为秀杰,玉燕纪呈祥。
莹彻冰壶操,皎月映秋霜。日星回,乾坤辟,再更张。
时乘君子道长,茅茹喜生光。
抱负黄钟大吕,资禀盐梅栋柏,施用在岩廊。
一骑春风里,紫诏下山堂。
春风晓帐樱桃起,绣阁花骢绮晴旨。
桃枝榔枝偏照人,碧水延娟玉为桂。
朱兰人手不禁红,芳草纷匀自然紫。
西泠窈窕双回鸾,蕙带如闻明月气。
可怜玉鬓茱萸心,盈盈艳作荚蓉生。
明霞自落凤巢里,白蝶初含团扇情。
丹珠泣夜柳条曲,梦入莺闺漾空渌。
斯时红粉飘高枝,豆蔻香深花不续。
青楼日暮心茫茫,柔丝折入黄金床。
盘螭玉燕无可寄,空有鸳鸯弃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