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三器歌·其二书言府弩》
《三器歌·其二书言府弩》全文
清 / 李锴   形式: 古风

横弓著臂肇为弩,用威天下章大武。

狼弧炯炯俯垂象,弦剡之义睽兼取。

参均九和法久备,岂曰琴氏传自楚。

双牙函郭机絭捷,蹶张未半势已怒。

黄閒白的争树绩,韩推蹊子推巨黍。

弩师授法不授器,此物沈沦半泥土。

精芒一朝韨底出,绿沈照眼谁能估。

呜呼弩兮弩兮慎自处,不须再入书言府,世有陈音当事汝。

(0)
鉴赏

这首诗《三器歌(其二)书言府弩》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通过对弩这一古代兵器的描绘,展现了其制作工艺、使用威力以及历史地位。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弩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首先,诗的开头“横弓著臂肇为弩,用威天下章大武”描绘了弩的起源与威力,暗示了它在古代军事中的重要地位。接着,“狼弧炯炯俯垂象,弦剡之义睽兼取”通过“狼弧”、“炯炯”等词,形象地描绘了弩箭发射时的迅猛与精准,同时也体现了弩的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

“参均九和法久备,岂曰琴氏传自楚”则进一步揭示了弩的复杂构造和精细工艺,强调了其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器,而是集多种技术和智慧于一体的产物。通过“双牙函郭机絭捷,蹶张未半势已怒”,诗人描绘了弩在使用过程中的快速反应和爆发力,展现了其作为武器的强大威力。

“黄閒白的争树绩,韩推蹊子推巨黍”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弩箭射出后的效果比作“黄閒白的”(箭靶上的黄色和白色的标记),形象地展示了弩箭击中目标的精确度和破坏力。同时,也暗含了对古代射手技艺的赞美。

最后,“弩师授法不授器,此物沈沦半泥土”表达了对弩这种古代兵器逐渐被遗忘的感慨,强调了传承知识的重要性。而“精芒一朝韨底出,绿沈照眼谁能估”则再次强调了弩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即使在现代社会,其依然值得人们去发现和欣赏。

整首诗不仅赞美了弩的军事价值和工艺之美,也蕴含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深思。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李锴成功地将弩这一古代兵器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展现给了读者。

作者介绍

李锴
朝代:清

(1686—1755)清汉军正黄旗人,字铁君,号眉生,又号豸青山人、幽求子、焦明子。李辉祖子。尝充笔帖式,旋弃去。乾隆元年举鸿博,未中选。以岳丈大学士索额图声势煊赫,避去,隐于盘山豸峰下。诗亦脱俗,而刻意求高,不免有斧凿处。有《睫巢集》、《尚史》等。
猜你喜欢

送金太初赴徐练府幕下

遁世衰翁计,忧时老将心。

君行须仗剑,我去只携琴。

国运方川至,神州岂陆沉。

只愁征调苦,语次欲沾襟。

(0)

次韵送文彦高归西昌

日照江头花片肥,春香冉冉袭行衣。

兰苕雨过棹初发,杨柳月圆人定归。

金凤晴沙时入梦,白鸥芳渚坐忘机。

春深为想重来日,桐叶清阴莺乱啼。

(0)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其十七

洗耳应停朝市谈,忧时词客未为惭。

遥闻羽檄飞辽左,何日穹庐扫漠南。

虎豹愁人关自九,马牛更仆语成三。

希夷居士今如在,高枕高歌莫太憨。

(0)

贺王铭韫司李满考

棘木持平四国驰,颂声名彻九重知。

共言如水心同洁,不见南山判可移。

禹鼎即今悬照日,虞廷自远质成时。

采风尽入輶轩记,不待甘棠蔽芾诗。

(0)

送李素我侍御北上二首·其一

迎秋骊御指神京,皇路将因揽辔清。

东海泱泱循吏诵,西台凛凛直臣声。

殿中风采古前席,柱后霜棱见里行。

共说鹓班有孤凤,九苞瑞羽一时呈。

(0)

题画共十六首·其十二

茅屋空山中,时有幽人至。

指点乱云生,不谈人间事。

(0)
诗词分类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诗人
陶渊明 黄玠 胡俨 魏野 程颂万 黄溍 刘过 吕岩 杨圻 韩偓 孙传庭 晏几道 谭嗣同 姜夔 薛季宣 洪亮吉 顾太清 王质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