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春夏交,正是插秧候。
望望惜雨乾,事乃胡大缪。
霖霪已弥旬,雨意犹未透。
山头争出云,不断如饙馏。
滑滑深路泥,幢幢泻檐溜。
只愁地将浮,又恐天果漏。
乖气乱暄寒,重阴错昏昼。
灶硎产鲋鱼,庭树号饥鼬。
梁柱亦何为,尚可充燎槱。
嗟嗟彼苍生,其命固难救。
洪范学不传,将谁执其咎。
南方春夏交,正是插秧候。
望望惜雨乾,事乃胡大缪。
霖霪已弥旬,雨意犹未透。
山头争出云,不断如饙馏。
滑滑深路泥,幢幢泻檐溜。
只愁地将浮,又恐天果漏。
乖气乱暄寒,重阴错昏昼。
灶硎产鲋鱼,庭树号饥鼬。
梁柱亦何为,尚可充燎槱。
嗟嗟彼苍生,其命固难救。
洪范学不传,将谁执其咎。
此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江南地区连绵不断的苦雨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水对农事、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首句“南方春夏交,正是插秧候”点明时节与农事背景,春末夏初,正是稻田插秧的好时节。然而,“望望惜雨乾,事乃胡大缪”却道出了农民对雨水的矛盾心情——既希望雨量充足以滋润土地,又担心过多的雨水影响农事。
接着,“霖霪已弥旬,雨意犹未透”描述了连续十日以上的连绵阴雨,雨势仍未停歇。山头云雾缭绕,如同蒸笼中的热气,形象生动。诗人通过“滑滑深路泥,幢幢泻檐溜”描绘了雨水带来的道路泥泞和屋檐滴水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雨季的艰难。
“只愁地将浮,又恐天果漏”表达了对雨水可能引发洪水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天漏之说,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天气异常的恐惧。接下来,“乖气乱暄寒,重阴错昏昼”则揭示了雨水导致的气温变化无常,白天黑夜难以分辨,生活秩序被打乱。
“灶硎产鲋鱼,庭树号饥鼬”描绘了雨水对生活物资的影响,灶台下出现了鱼,庭院中饥饿的鼬鼠发出哀鸣,形象地表现了雨水带来的食物短缺问题。最后,“梁柱亦何为,尚可充燎槱”通过梁柱可以用来烧火取暖,侧面反映了人们在恶劣天气下的生存状态。
“嗟嗟彼苍生,其命固难救”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感叹他们命运多舛,难以得到救助。“洪范学不传,将谁执其咎”则提出了对古代治水智慧传承缺失的反思,暗含对当时社会治理能力的质疑。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苦雨给自然、农业和民生带来的巨大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