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
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
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畬烟。
赖此东楼夕,风月时翛然。
凭轩望所思,目断心涓涓。
背春有去雁,上水无来船。
我怀巴东守,本是关西贤。
平生已不浅,流落重相怜。
水梗漂万里,笼禽囚五年。
新恩同雨露,远郡邻山川。
书信虽往复,封疆徒接连。
其如美人面,欲见杳无缘。
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
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
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畬烟。
赖此东楼夕,风月时翛然。
凭轩望所思,目断心涓涓。
背春有去雁,上水无来船。
我怀巴东守,本是关西贤。
平生已不浅,流落重相怜。
水梗漂万里,笼禽囚五年。
新恩同雨露,远郡邻山川。
书信虽往复,封疆徒接连。
其如美人面,欲见杳无缘。
此诗描绘了一种寂寞孤独的边塞生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感受。
首句“山束邑居窄”,以山束为比喻,形象地展示了边塞地区的地理环境狭窄。紧接着,“峡牵气候偏”则描绘了这里气候的多变和不宜人居的特点。第三句“林峦少平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而“雾雨多阴天”则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层神秘与哀愁。
中间部分,通过“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畬烟”,勾勒出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孤独。诗人在“赖此东楼夕”中寻找片刻的慰藉,但这份安宁也被“风月时翛然”的意境所打破,显露出内心深处的寂寞。
“凭轩望所思,目断心涓涓”,诗人在高楼上眺望远方,却只能目送而不能相见,这种强烈的乡愁和对亲友的思念,使得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哀伤。接着,“背春有去雁,上水无来船”,则通过季节变化和无法通行的河流,象征着与外界的隔绝。
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巴东守”的怀念,以及自己与关西贤人的深厚情谊。这些情感在“平生已不浅,流落重相怜”中得到了升华。而“水梗漂万里,笼禽囚五年”,则展示了战争带来的离乱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最后,“新恩同雨露,远郡邻山川”、“书信虽往复,封疆徒接连”表达了即便是在频繁的书信往来中,也无法弥补现实中的隔阂。而“其如美人面,欲见杳无缘”,则用美人之面比喻难以实现的愿望,结束全诗。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刻画和对亲友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和复杂心理。
高阁朱栏不厌游,蒹葭白水绕长洲。
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色秋。
清梵林中人转静,夕阳城上角偏愁。
谁怜远作秦吴别,离恨归心双泪流。
苏君年几许,状貌如玉童。
采药傍梁宋,共言随日翁。
常辞小县宰,一往东山东。
不复有家室,悠悠人世中。
子孙皆老死,相识悲转蓬。
发白还更黑,身轻行若风。
汎然无所系,心与孤云同。
出入虽一杖,安然知始终。
愿闻素女事,去采山花丛。
诱我为弟子,逍遥寻葛洪。
清秋新霁与君同,江上高楼倚碧空。
酒尽露零宾客散,更更更漏月明中。
不争荣耀任沈沦,日与时疏共道亲。
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
病停夜食闲如社,慵拥朝裘暖似春。
渐老溅谙闲气味,终身不拟作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