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三幕次忆汉上旧居》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三幕次忆汉上旧居》全文
宋 / 王安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0)
注释
汉水:长江支流,这里指汉江。
泱泱:形容水势盛大。
凤林:地名,可能指凤林关或与之相关的地区。
岘山:湖北襄阳附近的著名山峰。
南路:南方的道路。
白云深:云雾缭绕,显得道路深远。
如何:怎能。
忧国忘家:忧虑国家大事而暂时忘却了家庭。
尚有:仍然有。
求田问舍:购置田地,比喻追求个人私利。
直以:只是因为。
文章:这里指诗文才华。
供润色:增添光彩。
风月:泛指美好的自然景色。
负:辜负。
超然:超脱世俗。
遗荣去:抛弃荣华富贵。
元龙:指陈登,三国时期的人物,以豪放不羁著称。
见侵:受到侵犯,这里指被批评或指责。
翻译
汉水浩渺环绕着凤林,岘山南边的道路深远白云间。
在忧虑国家忘记家庭的日子里,竟然还有购置田地的念头。
只因文章能增添风采,不应辜负这风月和登临的美景。
超脱世俗想要抛弃荣华,却担心像元龙那样的人会对我有所侵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忧国忘家的胸襟。开篇"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两句,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汉水流经凤林,岘山南路白云缭绕,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紧接着"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国家忧患和家庭牵挂之间所承受的心灵重负。这里的“如何”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哀叹和无奈,而“尚有求田问舍心”则显示出诗人对于土地和家园依然怀有的渴望。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两句,通过对文章才能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诗人虽有意愿通过文学作品来服务国家,但在面对自然之美时,又感到自己的力量有限。

最后"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欲望的愿望和内心深处对于功名的恐惧。这里的“超然”一词,显示出诗人的高洁情操,而“却恐元龙会见侵”则透露出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篇集思乡之情、忧国之心于一体的佳作。

作者介绍
王安石

王安石
朝代:宋   字:介甫   号:半山   生辰: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猜你喜欢

谕俗·其十

兹乡山水佳,昔乃为盗窟。

吾卢已煨烬,荒草墙兀兀。

墙东大梨树,惟此为旧物。

火烧枝叶尽,老本更奇崛。

众鸟罢高栖,空庭失清樾。

邻儿利薪爨,往往肆戕伐。

岂知昂霄势,长养自毫末。

寒堤孤碓在,废圃鸣泉出。

衡茅且经营,霜霰莫仓猝。

(0)

巡寨偶书

穷寇转趋海,吾邦备宜先。

连年戍役频,徵兵及渔佃。

扶戈或稚齿,婴胄仍华颠。

未知戎伍肃,朱旗乱长阡。

林端晚燧发,石际飞梯悬。

崎岖樵牧地,万灶生浮烟。

我行视营栅,儿戏端可怜。

倚兹形势险,寇至常迁延。

群凶昔吾军,赤指抨鸣弦。

防胡屡瓦解,合寇俄星连。

犹多燕赵儿,意气非当年。

骈车载珍宝,结骑驰婵娟。

时危天稔乱,事岂汝能专。

怒风飞惊涛,河梁失归船。

四顾天地黑,揽衣思茫然。

(0)

同吴居安入开善四首·其四出山

日日冬气昏,霜风不镰面。

回舆始见山,数点寒中现。

我行得胜友,笑语生华绚。

如何剑峰南,咫尺不常见。

(0)

同张守谒蔡子强观砚论琴偶书

共造中郎室,明窗玩好奇。

砚珍镌子石,琴古斲孙枝。

篆鼎飘香远,茶瓯转味迟。

自惭尘土累,清话得移时。

(0)

山寺见牡丹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0)

登鹅湖妙峰亭次韵

偶向妙峰亭上望,一襟寒色近春分。

晴风吹放天全露,吹尽江南江北云。

(0)
诗词分类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段玉裁 周葵 任翻 董恂 刘晏 程宿 冯京 韩忠彦 陈尧叟 郑颢 杨士芳 马援 刘沆 李方膺 全思诚 吴季子 郑伯熊 邓显鹤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