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山月吐清涟,人在花林未肯眠。
寂寂一峰寒插水,雁声飞过放鱼船。
四更山月吐清涟,人在花林未肯眠。
寂寂一峰寒插水,雁声飞过放鱼船。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行走在潭边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首句“四更山月吐清涟”,以“四更”点明时间,夜晚四时,山中之月缓缓升起,洒下清冷的光辉,仿佛在水面轻轻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这里的“清涟”既指月光在水面形成的波纹,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一份纯净与清明。
次句“人在花林未肯眠”,将视角转向了行走于花林中的旅人。在这样的夜晚,花林似乎成了避世之所,旅人不愿离去,或许是在欣赏花林的美丽,或是被这份宁静所吸引,不愿意打破这份难得的宁静。这一句通过人物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情感与思考。
第三句“寂寂一峰寒插水”,将视线拉回至远处的山峰。在夜色中,山峰显得格外孤寂,它静静地插入水中,与水面形成了一种静默的对话。这里的“寒”字不仅描绘了山峰的冷峻,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状态,或许是孤独、或许是深思。
最后一句“雁声飞过放鱼船”,以雁鸣打破了之前的寂静,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雁群自远方飞来,它们的叫声穿越夜空,传到了放鱼船旁。这不仅是自然界的互动,也是诗人情感的转折点,或许在这一刻,诗人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与希望,或是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布局,展现了夜晚潭边的静谧之美,以及人在自然中的感受与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停云霭霭,八表同昏,尽日时雨濛濛。
搔首良朋,门前平陆成江。
春醪湛湛独抚,限弥襟、闲饮东窗。
空延伫,恨舟车南北,欲往何从。
叹息东园佳树,列初荣枝叶,再竞春风。
日月于征,安得促席从容。
翩翩何处飞鸟,息庭树、好语和同。
当年事,问几人、亲友似翁。
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比着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
旗亭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乐天双鬓如霜菅,始知谢遣素与蛮。
我兄绿发蔚如故,已了梦幻齐人间。
蛾眉劝酒聊尔耳,处仲太忍茂弘孱。
三杯径醉便归卧,海上知复几往还。
连娟六么趁蹋鞠,杳眇三叠萦《阳关》。
酒醒梦断何所有,落花流水空青山。
忽惊铙鼓发夜半,明月不许幽人攀。
赠行无物惟一语,莫遣瘴雾侵云鬟。
罗浮道人一倾盖,欲系白日留君颜。
应知我是香案吏,他年许缀蓬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