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图景,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远离家乡的游宦生活的感慨。
"日落水流西复东" 这一句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交错,强调了光阴的变幻不居,暗示着季节更迭和生命无常。紧接着 "春光不尽柳何穷" 把握住春天最美好的时刻,柳树作为春天的象征,其繁茂和生机勃勃,显示出诗人对大自然永恒生长力的赞叹。
下一联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描绘了一个细雨绵绵的春日景象。巫娥庙和宋玉宅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水滴穿叶间的微妙声音,以及轻柔地拂过建筑物表面的风,都是诗人捕捉到的细腻之处。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这两句通过对比,将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榆树和荚树虽然是常见的小草,但在春天也能展现出生机勃勃的一面,与桃花这春日佳景中的明星,共同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最后一联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承接前面的描写,将视野开阔至广袤的林木之中。诗人通过对灞河流域内众多柳树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也暗示着自己漂泊他乡,游宦作客,对家园的思念和离别的忧伤。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运用对比和联想的手法,将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起来,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驱车出吾庐,落月犹在树。
我行欲何之,所以河源去。
去去益以远,炯炯不可论。
群语车铎间,尚想儿女喧。
稍涉原上路,渐见柳下村。
雾草结宿露,风林散朝暾。
悠悠望蘧庐,我仆欣载奔。
昔出日在毕,今出壁中昏。
昔如水上鸥,今如槛中猿。
所忧负平生,岂但感寒暄。
明济十里黄,漪漪见淇园。
晚投伯氏廨,拓落复何言。
周览故时居,愐见松菊存。
故侣未易招,且自置肴樽。
敢恨新居僻,深怀故国尊。
耕耘得遗物,版筑尚颓垣。
溪隔城南寺,崖通市北门。
他时如访我,但认语音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