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山畔鸡鸣驿,驻节邮亭一憩之。
且抱衾绸幪冻足,更将衫袖拂尘髭。
谁询赵女磨笄处,颇忆唐王驻驿时。
歇马不须寻故事,且从闾里问羁疲。
鸡鸣山畔鸡鸣驿,驻节邮亭一憩之。
且抱衾绸幪冻足,更将衫袖拂尘髭。
谁询赵女磨笄处,颇忆唐王驻驿时。
歇马不须寻故事,且从闾里问羁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鸡鸣山旁的鸡鸣驿时的情景与感受。首句“鸡鸣山畔鸡鸣驿”,以鸡鸣为引,点出地点,营造出清晨宁静而略带清冷的氛围。接着“驻节邮亭一憩之”一句,写出了诗人在此稍作停留,寻求片刻安宁的场景。
“且抱衾绸幪冻足,更将衫袖拂尘髭。”这两句细腻地描写了诗人在驿站中的生活细节,通过“衾绸”和“衫袖”的使用,展现了他对舒适与清洁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旅途的劳顿。这里的“冻足”和“尘髭”不仅体现了环境的寒冷与尘土飞扬,也暗含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体悟。
“谁询赵女磨笄处,颇忆唐王驻驿时。”这两句则引入历史典故,通过询问赵女磨笄之处和回忆唐王驻驿之时,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感慨与思考,以及对古人旅途生活的联想。这种对比古今的手法,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深度。
最后,“歇马不须寻故事,且从闾里问羁疲。”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心声,他建议旅人无需过分追寻历史故事,而是应该从普通百姓那里了解旅途的疲惫与艰辛,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生活的独特体验,也蕴含了对历史、文化以及人情世态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理的作品。
穷巷唯秋草,高僧独扣门。
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
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
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
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
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馀。
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
柔蔓不自胜,袅袅挂空虚。
岂知缠树木,千夫力不如。
先柔后为害,有似谀佞徒。
附著君权势,君迷不肯诛。
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
奇邪坏人室,夫惑不能除。
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
愿以藤为戒,铭之于座隅。
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
杖藜舍舆马,十里与僧期。
昔尝忧六十,四体不支持。
今来已及此,犹未苦衰羸。
心兴遇境发,身力因行知。
寻云到起处,爱泉听滴时。
南村韦处士,西寺闲禅师。
山头与涧底,闻健且相随。
午后郊园静,晴来景物新。
雨添山气色,风借水精神。
永日若为度,独游何所亲。
仙禽狎君子,芳树倚佳人。
蚁斗王争肉,蜗移舍逐身。
蝶双知伉俪,蜂分见君臣。
蠢蠕形虽小,逍遥性即均。
不知鹏与鴳,相去几微尘。
露滴梧叶鸣,秋风桂花发。
中有学仙侣,吹箫弄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