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作髭须雪作眉,衲衣不怕朔风吹。
閒拖拄杖过桥去,流水声中访阿谁。
霜作髭须雪作眉,衲衣不怕朔风吹。
閒拖拄杖过桥去,流水声中访阿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僧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与心境。
首句“霜作髭须雪作眉”,以霜和雪比喻老僧的胡须和眉毛,形象地表现了老僧年事已高,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霜白如同冬日的寒霜,雪白则象征着纯洁与宁静,暗示老僧内心的纯净与淡泊。
次句“衲衣不怕朔风吹”,进一步展示了老僧的生活状态。衲衣是和尚穿的布衣,这里用来形容老僧的朴素生活。不怕朔风,意味着老僧不畏严寒,他的内心世界温暖如春,外在环境的冷酷对他而言并无影响,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第三句“闲拖拄杖过桥去”,描绘了老僧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拄杖是行路时辅助的工具,这里的“闲”字强调了老僧行动的随意与自在。他不急不躁,从容地走过小桥,仿佛世间万物皆与他无关,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
最后一句“流水声中访阿谁”,将老僧的行踪置于自然之中,流水声作为背景音,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访阿谁,即寻找某人,但在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象征老僧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感悟。这一句表达了老僧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他在自然界的冥想与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老僧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传递出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境界。
道人犹浮云,发彼王屋岑。
朝见肤寸合,暮为四海霖。
造物一戏耳,浮云本无心。
永谢应龙召,深栖双树林。
苍生热恼地,千载仰慈阴。
皎月示弦晦,清风何古今。
谁举甘露颂,轰然海潮音。
支离病居士,和以无弦琴。
瓦官大庭千步方,灯如流萤月如霜。
高僧共礼旃檀像,游女来焚薰陆香。
旧国破亡何物在,少年逐乐个侬狂。
别来白社更牢落,回首衡湘春梦长。